“‘统一随礼标准,减轻大家负担。’1985年,经过村干部多次协商,2元吃席规矩正式定了下来,列入村规民约。”近日,《江西日报》报道了江西进贤县张公镇九房村孔家村民小组持续40年的“2元吃席”实践。当城市宴席礼金水涨船高,九房村孔家村民小组40年坚持“2元吃席”的好传统,在移风易俗的土壤里不断培育文明新芽。这不仅是传统美德的当代演绎,更是以其独特的坚守诠释着乡村文明的深层密码。
孔家村民小组的实践证明,移风易俗并非要否定传统,而是让习俗回归情感表达的本真。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红白喜事的随礼方式从鸡蛋、手帕逐渐演变为现金,差异化标准带来的矛盾也随之而来——“前一家随5元,后一家只随3元”“礼金攀比,还不起人情债”等问题屡见不鲜。孔家村民小组当礼金标准回归“两元”这个“最小数”,攀比焦虑消解于无形,人情负担也成功卸下。面对酒席成本上涨问题,村民们选择用“家常菜+自酿酒”替代大操大办,用邻里互助替代铺张排场,这种“减物欲,增情谊”的做法,恰是中华文明“礼轻情意重”的现代演绎。
让古老习俗焕发新生,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有“有情”底色。“2元吃席”看似微小,却承载着乡村文明的厚重底蕴。其折射的坚守与创新并举的乡村治理智慧,或许正是破解当代人情社会困境的一把钥匙。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让老百姓一年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大多用于应付岁末年初各种婚丧喜庆和人情往来,成为当前一些农村群众的沉重负担。人情交往要实事求是、把握好度,方能让亲友关系坚不可破、行稳致远。“2元吃席”坚持“破与立”的原则,遵循规律办事,将移风易俗融入生活,倡导文明行为,丰富百姓生活,重塑乡村文化,让群众告别陋习、拥抱文明。这样的移风易俗探索并非孤例:安徽怀宁县雷埠乡“两元随礼”村规民约、山东淄博南太合村“5毛钱随礼”等案例不谋而合,乡风文明建设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文明乡风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传统美德与现代治理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乡村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
当村民孔阳感慨“这些温暖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时,恰恰揭示了乡村治理的真谛——真正的文明不是冰冷的制度条文,而是邻里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困难时刻自然伸出的援手。从为解决村民矛盾、减轻人情负担,定下2元吃席的村规;到历经时代变化,收入年年攀升,不改礼金标准;再到喜事一起忙,技术一起学,食堂开起来。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孔家村民小组不断丰富移风易俗的内涵,“2元吃席”的村规民约,让礼金不再是数字游戏,而成为维系乡情的情感纽带,让乡村治理从“管理”升华为“共治”荡起的文明新风,是对社会风气的有力引领,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期待更多地方在推进移风易俗时,注重榜样引领、制度约束和情感维系,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观念,共建文明和谐新风尚。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更多乡村找到属于自己的“2元密码”,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福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