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宁夏新闻网近日报道,固原市原州区重点培育的特色劳务品牌“原州织女”,成功将指尖技艺成功转化为“指尖经济”,订单排至2026年,业务拓展至海外。去年创造了2000多万元的产值,并打开了海外市场,今年预计产值可达3000万元。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她们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以及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奋斗。
传承非遗文化,在飞针走线中寻求经济契合点。传统工艺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智慧。
原州织女们精心编制的工艺品,无论是精美绝伦的刺绣,还是独具匠心的钩织,都传承着古老的非遗文化。一针一线中,蕴含着先辈们的生活哲学与审美情趣,每一个图案、每一种针法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和历史渊源。
这些工艺品不仅是一件件商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将原州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这些传统手工艺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
手工织品琳琅满目。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永峰 郭小立/图
从“指尖记忆”到“指尖经济”,原州织女们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转型之路。她们紧跟时代步伐,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比如,在蛇年春节期间火爆网络的“金蛇送福帽”,就集合了盘绣、刺绣等4种传统非遗工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融入了时尚的设计理念,成为网红爆款产品。同时,原州织女们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电商直播等新兴模式,让自己的产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不仅热销国内各地,还远销欧美地区,真正实现了将传统工艺转化为经济价值,成为固原地方经济的增长点。
手工坊里也有就业“大文章”。原州织女们的成功,还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了经济发展。据统计,目前已有近2000名妇女参与到这一产业中来,她们大多是农村妇女、陪读妈妈和老年妇女等,通过学习手工编织技能,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一个个小小的手工坊,成为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也成为了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此外,原州织女产业的发展还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流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发展“指尖经济”尚需多方给力。原州织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加剧等。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企业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原州织女匠心独运,“指尖穿梭”蕴含大生意。原州织女们用她们的巧手和匠心,在传承非遗文化的道路上书写了精彩篇章,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工艺并非只能束之高阁,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就能将其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