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初入职场,或从原岗位转入新领域,往往面临角色转换的难题。怀揣着理想抱负,却因业务生疏、环境陌生,在实际工作中茫然无措。从理论学习迈向实践工作,适应新环境、新业务,对新入职或进入新领域的干部而言,挑战重重。而导师帮带机制就像一座沟通理论与实践、新环境与旧认知的桥梁,助力干部迅速跨越这些障碍。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责。干部要想在岗位上有所作为,光有担当的勇气还不够,还得具备干事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干部因缺乏经验和指导,面对复杂问题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有了导师的悉心指导,情况则大为不同。干部能迅速熟悉基层工作流程,融入工作氛围,顺利完成从“职场新人”到“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导师分享经验、示范实操,让干部少走弯路,快速掌握工作要领,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种实战练兵、以老带新的方式,让干部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在关键环节得到精准指导,履职能力得以提升,干事创业的信心也更强了。
不过,在推行“导师帮带”模式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影响效果的问题。比如,导师与帮带对象在工作风格、专业领域上若不匹配,帮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导师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可能导致帮带工作流于形式;现有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准确衡量帮带成果与干部成长情况。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构建科学评估体系,实现导师与帮带对象精准匹配;合理规划导师工作安排,确保其有足够精力投入帮带工作;制定量化考核指标,从多个维度进行考核,让考核结果真实反映帮带成效。为干部选配帮带导师,是极具价值的探索实践。它为干部成长铺就了坚实道路,在角色转换、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尽管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阻碍,但只要积极应对,持续完善相关机制,这一模式必将释放更大效能。(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左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