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持之以恒努力提升防灾避险能力
2025-05-12 00:00:31   
2025-05-12 00:00:31    来源:宁夏新闻网

  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在全球自然灾害风险常态化的当下,全面提升防灾避险能力,不仅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多样性与频发性。南方地区雨季洪涝灾害多发,北方干旱与风沙灾害并存,西部处于地震带活跃区域,东部沿海则频繁遭受台风侵袭。仅2024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941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856人,紧急转移安置364.5万人次,倒塌房屋6.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08.9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011.1亿元。面对如此严峻的灾害形势,唯有系统性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从事故致因角度分析,80%以上的灾害损失与人为因素直接相关。无论是日常生活中忽视安全用电规范引发火灾,还是应急逃生时缺乏基本自救技能导致伤亡,这些教训都深刻表明:提升全民安全素养与应急能力,是防灾减灾的关键突破口。一个随手关闭燃气阀门的习惯,一次认真参与应急演练的经历,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化险为夷的重要保障。

  提升防灾避险能力,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化治理体系。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将防灾减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规划,通过建立常态化隐患排查机制,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点、老旧建筑、城市内涝点等重点区域实施动态监测。同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与联动响应机制,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科学处置。

  要构建覆盖全年龄段、全行业领域的防灾减灾教育体系。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会直接影响整体防灾成效。要在学校设置防灾减灾必修课,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培养青少年应急能力;在社区开展安全应急培训计划,组织居民参与消防演练、地震避险演练等;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防灾减灾要求纳入员工培训考核体系……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推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746974866331.jpg

  5月9日,浙江省武义县消防大队救援人员为武义县实验小学学生讲解逃生绳的使用方法。新华社发

  科技赋能是提升防灾减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实现灾害预警的精准化、智能化。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新媒体渠道,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将复杂的防灾减灾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动画、情景剧。开发VR应急体验系统,让广大群众在虚拟场景中沉浸式学习逃生技能,切实提升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将防灾减灾工作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人才培养,不断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防灾的强大合力。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提升全社会防灾避险能力,才能有效应对各类灾害风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既是对人民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民族未来负责的必然选择。(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开团)

【编辑】:任岚
【责任编辑】:李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