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我们迎来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的主题,如同春日里的暖阳,洒向全国8500万残疾人兄弟姐妹,勾勒出一幅“平等、参与、共享”的时代画卷。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当自强的星火汇聚成照亮生命的光束,当助残的合力编织成保障权益的网络,当科技的创新架起破除壁垒的桥梁,三股力量正共同推动残疾人事业驶向“一个也不能少”的共富港湾,书写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温暖篇章。
聚自强之光,照亮生命突围的征程。
轮椅上的电商主播用键盘敲开创业之门,视障女孩凭借盲文教材考入重点大学,听障舞者在无声世界中舞出生命张力……残疾人的自强实践,是一曲曲突破生理极限的生命赞歌。
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在科技赋能下重构生活坐标:肢体残疾者借助外骨骼机器人实现站立行走,言语障碍者通过AI语音合成技术“开口说话”,自闭症青年在数据标注岗位上展现独特专注力……这些突破不仅改写了个体命运,更重塑着社会认知——当残奥冠军们在赛场上刷新世界纪录,当残障程序员在代码世界中创造价值,他们用行动证明:生命的厚度从不取决于身体的完整,而在于灵魂的坚韧。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如同一束强光,穿透偏见的迷雾,照亮了“人人皆可成才”的多元发展路径。
织助残之网,筑牢权益保障的根基。
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赋能”,我国助残事业正经历深刻转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让城市道路的盲道不再“断头”,信息平台的语音导航成为“眼睛”;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推进,2024年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安置3.9万名残疾人就业,带动6.9万户家庭增收;社会保障不断完善,2024年全年2748.9万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246.1万残疾人领取养老金。
与此同时,企业设立“残疾人创新实验室”开发适配性技术产品,志愿者组建“手语翻译联盟”让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无缝对接,公益组织发起“残健共融”体验活动引导公众换位感知……政府主导、市场协同、社会参与的助残格局,如同一张细密的网络,让残疾人从“被动受助”走向“主动参与”,在共享发展中实现尊严与价值。
架科技之桥,打通平等参与的通道。
当人工智能遇见助残事业,正在创造更多可能。
脑机接口技术让渐冻症患者用意念操控电子设备,3D打印技术为肢体残疾者定制个性化假肢,区块链系统实现助残资金全程可追溯。
在浙江,“智慧助残”应用全省贯通,残疾人足不出户即可申请辅具适配;在江西,AI气象手语虚拟主播亮相,全省十万听障人士可均等化享受及时、准确、贴心的气象服务……如今,视障者通过读屏软件“听”新闻,失语者借助表情包“说”需求,数字文明的阳光正温暖每一个角落。科技助残的本质,是用创新拆除“障碍之墙”,让技术进化与文明进步同频共振。
8500万特殊群体的人生航程,既需要个体汇聚自强之光突破生命桎梏,更依赖社会编织制度之网校准文明航向,亟待科技架起创新之桥破除参与壁垒。
这场波澜壮阔的实践,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航道上书写着“弱有所扶”的生动注脚,演绎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深层叙事——因为真正的文明进步,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加速跑,而是所有人手牵手、肩并肩,在光的指引下、在网的托举中、在桥的连通处,共同抵达的温暖彼岸。(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