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520”即将来临,西夏区婚姻登记处正在与宁夏旅游集团滚钟口景区紧锣密鼓地联合策划集体颁证和山顶婚礼(看日出)活动。想象一下,在黎明破晓之际,新人们在山顶,迎着第一缕曙光,在群山与朝阳的见证下,许下永恒的誓言,是多么浪漫且难忘,满满的幸福与仪式感。
在贺兰山麓与黄河水系的环抱中,银川这座“塞上湖城”正以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重塑着千年婚俗的文化基因。从“天价彩礼”的桎梏到“零彩礼”的清风,从大操大办的攀比到简约庄重的仪式,银川以政策创新、文化浸润、服务升级为笔,在城乡之间勾勒出一幅移风易俗的时代图景。
政策破局:制度创新为婚俗“减负”
银川的婚俗改革始于顶层设计的破冰。2024年,宁夏启动为期两年的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将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金星村等5个村庄列为试点,探索整省域婚俗改革路径。各辖区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政策:兴庆区推出“婚嫁新风礼遇嘉许措施”,为“零彩礼”“低彩礼”家庭提供景区门票优惠、创业帮扶等8项激励;金凤区构建“美德+志愿+积分”模式,将抵制高价彩礼列为最高积分项,村民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形成“文明可量化”的激励机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西夏区成立婚俗改革领导小组,38个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通过网格化管理对婚丧事宜“早介入、早引导”;永宁县许桥中心村制定《婚丧喜庆公约》,村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两年内20余对新人摆脱高价彩礼困扰。这些举措让政策从文件走入生活,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典型引领:从“一个人”到“一座城”
改革的力量往往始于个体的觉醒。贺兰县周占银夫妇“零彩礼”连嫁三女的故事,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荡起层层涟漪。2019年,面对女婿借来的10万元彩礼,这对农民夫妇分文未收,反而陪嫁2万元,此后两个女儿出嫁亦延续这一原则。“我是嫁女儿,不是卖女儿”的朴素宣言,带动桃林村攀比之风渐息,2024年全村4户家庭效仿实行低彩礼。而在洪广镇金沙村,党支部书记汪学文“陪嫁20万却拒收彩礼”的举动,更让“面子”让位于“里子”,成为基层干部以身作则的典范。
这些“身边榜样”通过草根艺术团、短视频、村规民约三字经等形式广泛传播。永宁县杨和镇惠丰村村民刘美玲受小品《抵制高价彩礼》触动,放弃16万元彩礼要求;灵武市马家滩镇将婚俗新风编入方言小品、宁夏坐唱,让政策宣讲变得“有笑有泪”。当个体的选择升华为集体共识,文明新俗便有了扎根的土壤。
文化浸润: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荣
在银川,婚俗改革绝非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创造性转化。西夏区婚俗文化基地以《诗经》为灵感,打造“窈窕径”“连理厅”等诗意空间,新人既可体验“三书六礼”古礼,也能通过VR模拟未来家庭场景,传统婚俗与科技体验在此交融。金凤区孝善文化馆、永宁县民俗服务中心则通过集体婚礼、非遗展演,让“公交车婚礼”“山顶日出颁证”等新式仪典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
文化的力量更体现在细微处。贺兰县“村村享”大喇叭每日循环播放乡音快板,将抵制高额彩礼编成朗朗上口的韵文;兴庆区自强巷的墙绘艺术以“我们如此热爱银川”为主题,将婚俗新风融入城市肌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让文明理念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
服务升级:从“登记窗口”到“幸福起点”
婚俗改革的深层逻辑,是对婚姻本质的回归。西夏区婚俗文化基地创新“五化服务”:婚前辅导采用沉浸式戏剧工作坊,离婚冷静期引入心理咨询,复婚登记配套情感修复课程,数据显示接受服务的新人婚姻满意度提升23%。司法系统则建立“婚姻家事法律援助律师库”,2024年化解涉彩礼纠纷3013件,成功率96.9%,让法律成为文明婚俗的坚实后盾。
服务的外延还在不断拓展。银川推行婚姻登记“跨省通办”,邀请人大代表为“零彩礼”新人证婚;永宁县闽宁镇文明大集融合定情信物DIY、金婚摄影展,让移风易俗与市井烟火相映成趣。这些举措重新定义了婚姻服务的边界——它不仅是行政流程,更是情感培育的起点。
群众认可:新风拂面民心暖
变革成效最终要由群众评判。在许桥中心村,64岁的贾秀芳谈起零彩礼嫁女的决定时笑容舒展:“女婿勤快又孝顺,这才是真面子!”如今该村九成家庭摒弃彩礼攀比,母亲节的“好女婿”评比成为新“攀比”焦点。金凤区积分超市里,村民马双用文明积分兑换毛巾时感慨:“物品不贵,荣誉无价”。数据显示,银川婚俗改革试点地区离婚率同比下降18.6%,彩礼支出平均降低67%,群众对婚俗新风的满意度达92.3%。
“以前结婚像打仗,现在结婚是享受。”参加滚钟口山顶日出婚礼的新人王璐道出年轻一代的心声。当婚姻摆脱物质枷锁,当誓言回归情感本质,银川用实践证明:文明婚俗不是削足适履的妥协,而是通往幸福的更优路径。
从贺兰山巅的集体颁证到黄河岸边的家风传承,银川的婚俗改革既是一场制度创新,更是一次文化觉醒。当每一对新人在相思树下立下誓言,当每一个家庭在积分榜上书写文明,这座西北之城正以最柔软的方式,完成最深刻的变革。(宁夏新闻网记者 闫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