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下,网络内容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短视频、网络文学、直播等新媒体形态,通过生动的影像与鲜活的故事,打破地域与文化壁垒,不仅创造了巨大的“流量”,更在潜移默化中凝聚着社会共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流量爆款”到“文化共鸣”
近年来,抖音、快手、B站等网络平台涌现出大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门内容,一批以“民族团结”“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内容作品成功“破圈”。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中华传统文化,播放量超千万、弹幕热烈,弘扬文化的同时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抖音“乡村守护人”计划中,各族博主通过展示新疆歌舞、内蒙古草原生活、壮族非遗技艺等,让不同民族的文化突破地理限制“破圈”传播;《探秘中华56个民族》通过“动画+实拍”生动呈现民族文化,设计56个特色IP形象,涵盖160多个知识点,成为B站青少年热门学习内容,播放量持续走高。这些案例表明,优秀的网络内容不仅能吸引眼球,更能潜移默化地增强人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介入,为网络内容生产领域开辟了充满创新活力的全新可能。如央视AI主播“小C”以亲和视角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百度“文心一格”绘画AI用国风画作传递民族文化魅力,以及AI修复珍贵影像、智能推荐算法精准推送等,通过多元技术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我在故宫修文物》海报
避免“浅层传播”深化价值引领
尽管互联网传播产品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自媒体为了博取流量,刻意渲染民族差异,甚至制造刻板印象;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的民族文化展示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解读,导致“符号化消费”。这种浮于表面的传播,不仅无法发挥网络内容促进民族团结的积极作用,长此以往,还可能削弱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与认同感,对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造成潜在威胁。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推动内容生产从“猎奇式传播”转向“价值型传播”。一方面,平台和创作者应加强社会责任意识,避免片面化、娱乐化的表达;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在内容中融入更多历史、文化、政策解读,使受众在观看的同时,能够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让流量成为凝聚共识的“力量”
要让网络内容真正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内容为本、传播为桥、技术为翼”的融合发展格局。在内容层面,支持创作反映民族团结的纪录片、微电影等精品,深挖历史与当代实践,展现共同体价值;同时创新运用动画、VR等新媒体技术,以年轻人喜爱的形式传递理念,引发情感共鸣。在传播层面,依托互联网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举办线上民族文化节、直播对谈等活动,鼓励全民参与创作分享,打破地域文化壁垒,深化民族理解与情感联结。如石嘴山市开展的“五湖四海一家亲”“贺兰山下石榴红 e起@石嘴山”等媒体探访活动,发动全民参与短视频、图文创作分享,以互动交流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技术层面,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平台应调整流量分配逻辑,将思想性、文化价值纳入考量,优先推送优质内容,如对促进民族团结的内容给予流量倾斜,同时加强不良信息治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推送,打破“信息茧房”,营造包容开放的网络环境,提升传播效能。
网络空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唯有突破“浅层传播”的局限,以思想有深度、内容有温度、价值有高度的优质内容强化引领作用,方能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数字沃土中绚丽绽放、常开长盛。(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吕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