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朱敏 文/图/视频)5月26日,参加“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采访活动的记者走进西宁市城中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实地探访城中区司法局运用科技手段打造“智慧矫正”模式的生动实践。
作为青海省首批“智慧矫正中心示范单位”,该中心通过“数据跑路”替代“人员跑腿”,实现监管与帮扶并重。大屏实时显示165名矫正对象的动态数据,包括签到情况、活动轨迹及心理状态,依托“电子围栏”“人脸识别”等技术精准预警异常行为。
中心配备2台社区矫正一体终端机,矫正对象可自主完成报到、电话汇报等任务。若出现未签到、手机关机或越界等情况,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并呼叫提醒。“以前人工管理易疏漏,如今技术实时监控更精准。”社区矫正科科长米春燕一边演示系统一边介绍,“比如这位矫正对象出现离线关机,系统自动触发预警,我们立即联系核实,发现是由于手机电量耗尽导致关机出现的预警,工作人员通过帮教人及时了解情况,并与本人取得了联系。”
教育帮扶方面,中心引入“社区矫正教育云平台”,根据犯罪类型定制学习内容:涉金融犯罪者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篇;危险驾驶罪者需完成交通安全VR模拟体验;未成年人矫正对象则有专属的法治动漫课程。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为零,智能系统功不可没。
在心理辅导室,记者见到了正在接受沙盘治疗的陈芳(化名)。“两年前,她因诈骗罪被判缓刑,初到矫正中心时像个刺猬,拒绝和任何人交流。第一次做心理测评,她的焦虑指数高达82分。”心理咨询师马永真回忆,“我们先用沙盘推演法了解他的心理基本情况,再通过心理辅导、音乐疗法,一步步对她进行教育和引导。如今,陈芳不仅积极参与教育学习和义务劳动,还定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帮助辖区困难群体和孤寡老人。”
城中区司法局还联合多部门推出“联心助归”计划,为6名矫正对象提供技能培训,并倡导民营企业提供就业机会。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未成年人档案封存制度”。在中心的档案室,未成年矫正对象的资料被单独存放,“我们安排专人管理,就连司法系统内部查询都需要层层审批。”米春燕说,“曾经有个孩子考上大学,担心档案影响录取,我们专程出具《表现证明》,看着他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哭了,那一刻觉得所有努力都值了。”
数据显示,2024年城中区147名新接收矫正对象通过“定位监管+人脸识别”实现100%精准管控,125名解矫人员中83%通过帮扶计划稳定就业,再犯罪率连续两年为零。这一成果折射出司法理念从“末端管控”向“前端预防”的转变,彰显法治建设中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温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