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朱敏)5月27日,参加“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采访活动的记者走进青海高原至诚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探寻一家传统青稞加工企业如何通过协会孵化赋能,最终实现跨越式高速发展的深层逻辑。
在青稞烘焙车间内,创始人宋志国手持新研发的青稞咖啡感慨道:“从连生产许可证都办不下来,到现在产品摆上全国多家高端超市,协会就是我们的‘破壁人’。”,正是成立43年的青海食品工业协会——这座高原特色食品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桥梁,正助力“青字号”美食从牧场走向全国餐桌。
2018年,怀揣“让青稞变金豆”理想的宋志国返乡创业,却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时遭遇瓶颈——传统青稞加工缺乏量化标准,实验室检测屡屡不合格。“那时候连青稞粉该磨多细都不知道,全靠土办法试。”他回忆道。关键时刻,青海食品工业协会的“专家委员会”化身“技术外援”,组织食品研发、质量检测等领域专家开展“技术会诊”,从工艺参数到安全管理制定全流程标准化方案。“仅青稞粉粗细度就调整了7次,才确定最佳烘焙标准。”宋志国说。
如今的高原至诚在传承古法工艺的同时,已发展为科技型企业,不仅研发出青稞咖啡、蕨麻蛋糕等创新产品,更在大健康领域持续深耕。“协会就像食品企业的‘娘家’——技术找专家,困难找娘家。”宋志国的感慨,道出了50余家会员企业的心声。
如果说高原至诚是协会孵化的典型案例,那么青海金麦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展现了技术赋能的增值奇迹。在其实验室内,研发专家李玉林正通过显微镜解析黑枸杞花青素分子结构。这家2014年成立的企业,历经九年技术攻关与中科院深度合作,于2023年投产黑枸杞冻干粉生产线。“市场低谷期,协会搭建的产销平台助我们渡过难关。如今产品不仅打入高端保健品市场,还斩获7项国家发明专利。”企业负责人李洁介绍。从鲜果每斤5元的利润到冻干粉的高附加值,产业链升级带动种植户增收,包装上“发明专利”标识成为核心竞争力。
面对市场变革,青海食协近年动作频频:组建专家团队搭建团体标准体系,以技术基因赋能品牌建设,推动行业向高质量、有机化转型。“我们的目标是让青海每粒青稞、每颗枸杞都成为‘黄金种子’。”协会常务会长李翊目光灼灼。从制定标准到科技创新,从品牌孵化到市场开拓,这家成立43年的“老字号”协会,正以“产业孵化器”的新身份,在青藏高原续写食品工业的传奇篇章。(图片由青海新闻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