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共有各类企业1万余家,是银川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排头兵’。”6月24日,由宁夏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的多家媒体采访团队走进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法治工作中心,在知识产权共享法庭负责人耿宇华的介绍中,记者看到各成员单位正在忙碌且有序地工作。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和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涵盖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技术合同等类型的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充分反映出社会各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显著提升和创新主体对司法保护的强劲需求。而知识产权案件,也是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法治工作中心受理案件最多的类型。面对知识产权案件数量攀升、类型日益复杂、技术性强等特点,西夏区法院于2023年9月正式成立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法治工作中心,以知识产权“枫桥式共享法庭”为核心,以六家成员单位“六站六联六治”为机制,以法治保障之“进”,谋营商环境之“优”,实现以审判为中心、协同联动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满足园区企业的司法服务与司法保护需求。
在安徽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与宁夏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被告宁夏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因未按时结算工程款,造成原告安徽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资金占用损失、停工窝工损失、弃用主材料损失等共计480万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涉及多方面法律关系,案情复杂、证据繁多,为了提高庭审效率,办案法官通过庭前会议、线上线下沟通等方式,促使双方达成调解方案,并针对工程后期可能涉及的质保金、保修义务等问题进行一揽子解决,不仅加快了企业间矛盾纠纷的化解进度,而且减轻了诉讼成本,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
宁夏某硅材料公司、某光伏公司等4家企业的生产经理、技术部高级经理、质量经理先后离职,并与原用人单位签订了保密合同和竞业限制合同,领取竞业限制补偿金。4人在竞业限制期间,分别投奔到原公司的竞争企业(新疆某竞争企业和四川某竞争企业)。该4家企业申请仲裁,要求4人继续履行行业竞业限制义务,返还已领取的竞业限制补偿金和违约金。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办案法官异地调取证据核实劳动者真实从业状况,积极组织劳企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了一致调解意见,使这场涉及商业秘密的系列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在原告宁夏某科技有限公司与被告天津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中,天津某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宁夏某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地图数据建设相关项目开发应用软件。合同后续履行过程中,天津某科技有限公司欠付部分费用。经双方协商签订《和解协议》,确定合同尾款金额为1210388.46元,由天津某科技有限公司分期支付。但协议签订后,天津某科技有限公司并未按照约定分期支付。宁夏某科技有限公司多次催要未果诉至法院。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指导宁夏某科技有限公司在人民法院财产保全系统提交申请,并在第一时间审核通过全部保全申请材料,出具民事裁定书并移送执行局进行保全。为尽快帮助企业拿到款项,法官随即联系被告公司负责人,预约时间,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调解时,考虑到被告是外地企业,专程前来调解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于是法官启用“智云”庭审系统进行互联网软件调解,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依法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了法治化营商环境。
“我们通过打造智慧法庭、多功能调解室、警务室,使用‘银企安’‘移动微法院’‘掌上服务大厅’等小程序,实现线上办与线下办互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法治工作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中心制定《经开区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实施方案》,从组织架构、责任分工、工作机制、监督考核等方面强化责任落实,服务企业310余次,覆盖企业320余家,12000余名职工参与其中,通过多元融合共治,发挥前端预防指导、涉企诉求办理、知识产权保护、云上法治服务、检察监督护企、多元化解纠纷、普法宣传调研七项服务功能。通过“前端调解+调解确认”模式,实现纠纷“零”成本维权。源头调解矛盾纠纷1035件,标的1.99亿元,调解成功率53.4%,当场履行率87%。通过以保促调、以保促执,保全案件106件,标的额4700万余元;督促被告自动履行案件112件,标的额1240万余元。截至目前,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法治工作中心共受理著作权、商标权、技术服务、特许经营、劳动争议、建设工程、买卖、承揽、租赁等各类纠纷1776件,处理完毕1449件,涉及标的2.72亿元。
此外,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法治工作中心秉持“一站式服务、一揽子接收、一次性办理、全链条解决”的思维,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常态化开展百名法官、警官、检察官进企业,百名企业家进工作中心“双百活动”,邀请企业代表260人次旁听案件庭审,参加“纾困助企”座谈会,见证案件执行过程,为企业规范管理提出整改意见。推出《关于司法护航民营经济发展十二条举措》,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菜单式”服务。
从主动参与化解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4000余名员工因裁员引发的群体性劳动争议矛盾纠纷,再到联合化解60余名货运司机讨要运输费,以及16起涉及侵害商业秘密、职务侵占、合同诈骗等重大疑难案件,17名农民工讨薪案件,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法治工作中心多渠道多措施的工作方法和办案效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迎接国家知识产权局、最高人民法院等观摩调研56场次,获评中国法学会先进基层服务站点、自治区法学会优秀创新成果,受邀在全国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作经验交流,调研文章《凝聚法治之力 护航企业创新》在中国知识产权报刊载,两案入选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典型案例。(宁夏新闻网记者 胡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