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宁夏乡村,空气里飘荡着奇妙的融合香气。中宁县喊叫水乡石泉村的灶台边,少数民族妇女麻利地将金黄油香捞出锅,汉族大姐笑着把翠绿粽叶折成尖角。灶火跳跃间,油香与粽叶的清香缠绕升腾,交汇成乡野间最动人的烟火诗行。“端午节隔壁村教会我们包粽子,我们教会她们炸油香!”村民一句笑语,道尽了石泉村工会成立半年多来悄然织就的团结图景——92名各族货车司机、个体户被拧成一股绳,更在油香与粽叶的交叠中,编织出一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网。
海原县李旺镇杨山村村民田彦花在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
小组织激活大网络:当“找工会”成为新习惯
“过去赶集看见工会标语,总觉得那是城里人的事。”海原县李旺镇杨山村扶贫车间里,23岁的少数民族妇女田彦花的手指在缝纫机上翻飞如蝶。机声如急雨,敲打出崭新的生活节奏。“如今机器安在家门口,工会把技术送到手边,这才明白‘娘家人’三个字的分量!”
在自治区总工会“党建带工建”的强力推动下,这样的蜕变正在173个试点村(社区)同步发生。工会组织,这个曾让乡亲们感到陌生的名词,正以破竹之势在乡土深处扎根蔓延。
杨山村工会专干用最朴素的“笨功夫”——挨家敲门、精准服务,硬是在大半年光景里,让会员从最初的16人裂变至245人。常年奔波在外的货运司机,如今也郑重地将工会证揣进了贴身口袋。
同心县田老庄乡石塘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一曲高亢悠扬的“花儿”《民族团结心连心》赢得满堂喝彩。非遗传承人杨宗海的歌声,正是村工会扎根后激活的文化热流。非遗课堂、科普大篷车、货车司机入会仪式轮番登场,让这里成为村庄最聚人气的“文化磁场”。“4月成立至今办了11场活动,场场爆满!”工会干事翻着排得密密麻麻的2025年活动排期表,笑容里满是自豪。83岁的村民杨登清一句话点破了变化:“现在,有事‘找工会’成了我们村里人的习惯了。”从陌生疏离到信任依赖,村级工会以润物无声的服务,悄然重塑着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
同心县田老庄乡石塘岭村村民展示村里的农副产品。
小服务托起大民生:技能饭碗端稳幸福心
石塘岭村“巧手手”培训班里,马佩艳手中的彩线上下翻飞,一件件精巧的手工艺品逐渐成形。这些凝聚着巧思的作品,正通过工会搭桥的电商平台,翻山越岭销往全国。一份在家门口习得的技能,稳稳托起了她增收致富的希望。
工会服务如春风化雨,精准滴灌着乡村最迫切的需求。宁夏通过区、县、乡三级工会联动,建筑、维修、家政、餐饮、物流等实用技能培训送到田间地头。2025年,宁夏总工会计划为全区不少于5000人(次)农民工赋能的目标,正化作乡亲们手中实实在在的“金刚钻”。
海原县李旺镇杨山村工会关注的426名货运司机和年均900人的务工大军,在工会支持下成为劳务输出的坚实支柱。
从精准建立困难农民工档案、实施医疗互助保障、启动临时救助,到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提供金秋助学、学业辅导,工会的关怀细致入微。
中宁县喊叫水乡石泉村工会的民生账本上记录着温暖:工会开展的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的“四季服务”;为75名大货车司机赠送医疗互助保障和体检……
同心县田老庄乡石塘岭非遗“花儿”传承人杨宗海在直播。
小活动浇灌大团结:油香粽叶里的“共乐”密码
“以前各忙各的,如今广场天天有戏看!”几个杨山村村民,指向村工会打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露天电影照亮夜晚,文化大篷车轮番献艺,秦腔自乐班乡音嘹亮。篮球场上,各民族青年混合组队,激烈拼抢;棋牌桌旁,各族老人“杀”得难解难分,笑语不断——这些日常浸润的欢聚,悄然消弭着无形的隔阂。
在同心县田老庄乡石塘岭村文化大院,“花儿”非遗传承的脉络已延续半个世纪。杨登清老人坚守五十载的技艺传承,在工会将直播间架进大院后焕发新生。徒弟杨宗海的直播间粉丝破万,屏幕那端,内蒙古牧民跟着学唱,四川学生留言求谱。古老曲调乘着电波跨越山河,成为各族儿女共学共乐的崭新纽带。
传统节日更成为工会凝聚人心的绝佳载体。春节的社火、元宵的花灯、清明的追思、端午的粽香、中秋的明月、国庆的欢歌……工会精心组织的民俗展演和主题庆祝活动,让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活动中复苏交融。石泉村油香与粽叶的互学互授,沙沟乡的文艺汇演,石塘岭村“我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活动,杨山村已举办的8场吸引超800人次参与的活动,以及石塘岭村排到年末的24场计划……宁夏总工会全年600场次的基层文化活动目标,正在为民族团结注入澎湃而鲜活的文化动能。
行走在宁夏的试点乡村,灶台边油香的余味萦绕鼻尖,扶贫车间里缝纫机的节奏清脆悦耳,文化大院中“花儿”的旋律直上云霄——这些生动具象的乡村日常,正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沃土最坚实的注脚。
随着173个村级工会的星火燎原之势,一幅以工会组织为坚韧纽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乡村新图景,正在宁夏的乡土大地上磅礴铺展。这缕源自基层的团结之香,终将弥漫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最温暖深厚的底色。(宁夏新闻网记者 闫文丽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