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发生了一起因学生高考志愿填报引发的争议事件。该校一名老师在微信群中因3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而愤怒解散群聊,此事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目前,学校和漆某芳老师已向学生及家长表达了诚挚歉意,争取他们的谅解。三名学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7月8日上观新闻)
江西瑞昌一中班主任因三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而愤怒解散群聊的事件,引发网友热议。高考志愿填报本是学生人生自主选择的重要时刻,却因学校与教师有形无形的利益介入而扭曲变形。当教育者不再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而是将学生视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时,教育的本质已经被彻底异化。
在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中,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数量往往成为衡量学校与教师业绩的“硬指标”。这样的评价机制催生了一个隐秘的利益链条——学校因清北录取率获得声誉与资源,教师因此获得奖金、职称与荣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再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变成了教育者追逐名利的筹码。瑞昌一中的事件绝非孤例,它只是冰山一角,折射出普遍存在的教育功利化现象。当教师因“损失”三个清北名额而情绪失控时,恰恰暴露了其内心深处将学生工具化的真实心态。
网络图片
志愿填报关乎一个人未来的职业路径、生活方式乃至人生幸福。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与价值观做出选择,这种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教师可以提供建议,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在瑞昌事件中,三名学生放弃清北选择其他学校,可能是基于专业偏好或个人发展规划等多方面考量,这本是成熟理性的表现。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不仅侵犯了他们的选择权,更扼杀了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空间。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多样性的人才,而非所有人都挤向同一座独木桥。
要破除这种教育异化现象,必须从制度与文化两个层面进行深刻变革。制度上,应当改革单一化的学校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切断清北录取率与学校利益之间的直接关联。文化上,需要全社会重新审视什么是成功的教育——不是将多少学生送进顶尖学府,而是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教师群体更应该回归教育初心,铭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操守,将学生的长远发展而非短期利益置于首位。只有当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都能尊重教育的本质规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而非客体。
江西瑞昌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教育沦为利益角逐的战场,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重建教育的本真价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自由,我们的社会才能培养出既有专业能力又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人。志愿填报只是一时的选择,但教育对人的影响却是一辈子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捍卫学生填报志愿的自主权,就是捍卫教育最基本的尊严与价值。(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