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塞上江南,枸杞红透枝头。
7月8日,第八届枸杞产业博览会在“中国枸杞之乡”——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启幕。本届枸杞博览会以“杞福天下、共享健康”为主题,用5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60家企业的精彩亮相,串联起中药材与枸杞制品的产业脉络,更以科技成果、文创产品、非遗展区的多元呈现,勾勒出一颗小红果背后的大产业图景。这场为期两天的盛会,不仅是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成果展示,更是中卫市以枸杞为媒,助力乡村振兴、驱动经济转型的生动注脚。
枸杞鲜果红润饱满缀满枝头。图据《宁夏日报》
十年磨一剑,打造枸杞“金色名片”。
从中宁枸杞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到如今覆盖种植、加工、研发、文旅的全产业链,中卫市用十余年时间,让枸杞从田间地头的“土特产”蜕变为富民强市的“金名片”。
数据见证成长:全市枸杞种植面积稳定在43万亩,年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培育出“宁安堡”“早康”等知名品牌,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本届博览会上,冻干枸杞、枸杞原浆、枸杞面膜等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科技成果展区的“枸杞多糖提取技术”“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更是彰显产业“含科量”——这背后,是中卫市持续推动产学研融合的深耕细作,与宁夏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共建的枸杞产业研究院,已累计攻克20余项关键技术,让枸杞的附加值提升3至5倍。
一颗枸杞,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民生温度,蕴含着共同富裕的幸福密码。
中卫市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市8.6万农户从事枸杞相关产业,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不仅如此,枸杞产业还激活了乡村闲置资源:废弃窑洞改造成枸杞主题民宿,传统村落变身枸杞文化产业园,农民既当种植户,又当产业工人、导游,实现了“土地生金、家门口就业”的良性循环。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线上线下“双翼齐飞”,形成完整枸杞产业链条。
作为西北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枸杞更是中卫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依托中宁枸杞交易中心——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中卫市构建起“线上+线下”交易网络,年交易量达18万吨,成为全国枸杞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在产业园区,枸杞深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形成从鲜果到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医药的全链条布局,推动中卫市工业结构从传统能源向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型。
更值得关注的是,枸杞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每年举办的枸杞采摘节、枸杞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收入增长15%以上,让“红色产业”绽放出绿色发展的活力。
枸杞博览会的“杞福天下,共享健康”主题,蕴含着中卫市对枸杞产业价值的文化深层思考。
从《本草纲目》中“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的记载,到如今“药食同源”的健康消费潮流,枸杞早已超越农产品的范畴,成为传递健康理念、连接古今文化的纽带。
在非遗展区,传承人现场演示的枸杞剪纸、枸杞刺绣,将传统技艺与产业特色相融合;文创产品区的枸杞造型书签、枸杞纹样丝巾,让“中宁枸杞”的文化符号走向更远的地方。这种文化赋能,让枸杞产业既有经济价值,更有精神内核,正如博览会传递的愿景:以一颗小红果为桥,让健康理念传遍天下,让塞上江南的福祉惠及更多百姓。
“杞”福天下共享健康,塞上红果声名远扬。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第八届枸杞产业博览会的启幕,既是对过去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随着消费升级对特色农产品需求的增长,中卫市的枸杞产业正迎来新的机遇。从推动绿色标准化种植,到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从深化科技创新,到传承文化根脉,中卫市正以枸杞为支点,撬动乡村全面振兴,书写着“小特产”构建“大产业”“小农户”融入“大市场”的塞上篇章。(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