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闫文丽 文/图)到2035年,全市培养造就2名大国工匠、100名“塞上工匠”,200名凤城工匠,形成大国工匠和塞上工匠带头引领,凤城工匠迎头赶上,各级工匠不断涌现,广大职工积极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良好局面……7月9日,银川市召开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围绕破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难题出台80条实招硬招,全面部署全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
近年来,银川市在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方面,打造“新时代凤城工友”五大系列品牌,建成职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各类主题宣讲活动94场次、参与职工1.9万余人次。开设“凤城工匠”“产改进行时”等专栏,大力宣传产改典型经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举办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知识竞赛,带动全市数万名产业工人、工会干部掀起学习贯彻《意见》热潮,引导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工会融媒体传播力在全国293个地市级工会最新排名前15位。
在搭建建功立业平台方面,实施劳动和技能竞赛“提优计划”,在全市范围开展奶产业、物业服务行业技能竞赛、乡村振兴等技能和劳动竞赛85场次、参与职工5.4万人次。推荐评选全国、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47人,推荐“中华技能大奖”“塞上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自治区技术能手240名。目前全市技能人才43万,其中高技能人才12.1万。
在壮大产业工人队伍方面,聚焦“三新”产业和“三都五基地”建设,着力推动制造业工人技能提升、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型,鼓励青年群体投身实体经济。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扩大“3+2”培养模式覆盖面,挂牌成立工匠学院2所,与区内外30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开展技能培训276场次。《产教融合育人才 校企合作强产改》被全国总工会评为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在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方面,横向打破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贯通壁垒,纵向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切实破除职业成长“天花板”。实施人才培养“雁阵计划”,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等4300余人;组织各类培训231场次、参训职工1.6万人次。推行“培训+鉴定”“竞赛+鉴定”模式,305名一线职工通过培训竞赛取得(晋升)职工技能等级。
在强化产业工人权益保障方面,高标准推进“工会推动产业工人地位提高”试点工作,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推广“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模式,妥善化解多个欠薪案件,解决欠薪4187万元。开展2025年集体协商“集中要约季”活动,全市新签订工资集体合同1567份,覆盖企业2363个,覆盖职工13.9万人。擦亮“四季关爱”品牌,落实“情暖职工”十件实事,筹集资金1294万元,开展“两节”等慰问活动,投入资金3123万元,安排5.74万名一线职工参加疗休养活动,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银川市总工会负责人表示,产改进入攻坚期,难题多在“细枝末节”里藏着,要将问题拆解到最小单元,密切协作,打破壁垒,集中资源确保工作无缝衔接、闭环管理,齐心协力推动全市产改工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团结动员产业工人在实施“强首府”战略、建设“双示范市”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