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下午,来自广东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在列车上,孩子将儿童手表装入干净的纸质垃圾袋中玩耍,下车时不慎遗忘在列车上。出站后,卢女士向大同南站派出所求助。两名环卫工人徒手在垃圾堆中翻找,4个多小时后,终于在堆积如山的垃圾中找到丢失的儿童手表。事后,卢女士曾发红包感谢两位环卫工,但被婉拒。报道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一块儿童手表并不值得花费如此人力物力寻找。(7月14日《中国青年报》)
两位环卫工人在高温下翻找8吨垃圾,耗时4小时为外地游客找回丢失的儿童手表,有人称赞其热情质朴,也有人质疑“有必要吗”?在道德与理性的碰撞中,我们更应看到:环卫工的善意值得感动,但他们的劳动更需被尊重。
环卫工翻垃圾堆寻失物的场景,总让人心头一暖。他们戴着口罩、手套,在堆积如山的垃圾中徒手翻找,汗水浸透工装,只为帮助他人挽回损失。这种“干着最脏的活儿,展现最美的心灵”的对比,确实令人动容。但网友“有必要吗”的质疑并非毫无道理——当失物价值与劳动付出形成巨大反差时,人们难免思考:这是不是对环卫工劳动的过度消耗?在理性视角下,帮助寻物并非他们的职业义务,而是超越职责的善意。正因如此,感动之余更需清醒:给予帮助是情分,不帮亦是本分。
尊重环卫工的劳动,首先需要失主与公共管理部门的“补偿”意识。当市民误将贵重物品当作垃圾丢弃,环卫工为寻物付出的工时与精力,不应被一句“谢谢”轻易消解。失主主动给予红包被婉拒,但这不代表无需补偿。参照工时标准给予适当报酬,或送上实用礼物,既是物质回馈,更是对劳动价值的承认。公共管理部门更应建立机制,将此类特殊情况纳入考量,避免因个案影响整体工作。唯有双向奔赴的尊重,才能呵护善举的可持续性。
尊重还应体现在日常对环卫工的善待与体恤。社会总将“环卫工人最可敬”挂在嘴边,却常忽视他们劳动的艰辛。少一份乱扔垃圾的随意,多一份垃圾分类的自觉;少一句对职业的偏见,多一次平等的问候——这些细微之举,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环卫工的善意是城市温度的刻度,但温度不应以透支他们的劳动为代价。面对“有必要吗”的质疑,最好的回应不是道德绑架式的“必须做”,而是用尊重与补偿构建良性互动:让善意不被过度消耗,让劳动得到应有回报。唯有如此,才能既守护“热心助人”的道德导向,又维护“劳动尊严”的理性价值,让城市在温暖与秩序中和谐前行。(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