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购物平台,一种叫作“万能遥控器”的产品在公开销售,只有巴掌大小,号称能打开所有小区的道闸、卷帘门,畅通无阻,轻松实现出入自由。记者实测发现,无论是校园还是小区,拥有这种万能遥控器,道闸可能形同虚设。法律专家表示,万能遥控器本身属于违法产品,在网上公开销售,平台也应担责。(7月20日央视新闻)
小区大门突然自动开启,校园门禁系统无故失效,机关单位的电动门莫名其妙地自行开合。这些异常现象背后,都指向同一个技术隐患——一款在网上悄然流行的遥控装置。这款号称能够破解各种场景电动门禁系统的“万能遥控器”,正在成为社会治安的新威胁。当技术便利突破安全边界,“万能”便异化为“万恶”。
在物联网时代,门禁系统普遍采用无线遥控技术。理论上,每种门禁系统都应有独特的加密方式,但现实情况令人担忧。市场上大量门禁设备为降低成本,采用固定编码而非动态加密,信号传输安全性存疑。“万能遥控器”正是利用了这一技术缺陷,其工作原理可以扫描、记录并模拟特定频段的无线信号。更专业的版本甚至内置常见门禁系统的解码算法,使得破解过程异常简单快捷。这种本应用于安全测试的技术,如今却面临被滥用的风险。
图片由AI生成。
现行法律对非法控制信息系统有明确规定,但对门禁系统的法律定性仍存在争议。这种法律滞后性,使得“万能遥控器”游走在灰色地带——卖家往往宣称仅用于测试目的,而使用者则多以“好奇尝试”为由逃避责任。道德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网络社区中存在着将技术能力与行为合法性混为一谈的论调,认为能够破解就说明门禁系统本身有缺陷。这种逻辑忽视了技术使用的基本伦理,当技术突破道德约束,再精巧的工具,也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隐患。
单个门禁被破解看似小事,但放大到社会层面就会形成系统性风险。现代社会的安全体系是环环相扣的链条,门禁系统作为第一道物理防线,其失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单位的门禁系统与其他设施存在关联,一旦被攻破,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安全隐患。教育领域尤为值得重视,校园门禁作为保护学生安全的重要屏障,其安全性不容忽视。当“万能遥控器”可以轻易获取,这些重要场所的安全防护正面临新的挑战。
面对这一安全隐患,需要建立多方协同的防护体系。技术层面,门禁系统需要采用更先进的动态加密方案,从原理上杜绝信号被复制的可能。法律层面,建议完善相关法规,对门禁遥控设备的使用和销售实施更严格的规范。行业内部也需要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提升整体防护水平。更重要的是培育技术伦理意识。技术教育应当与责任教育同步发展,让每个技术使用者都明白技术能力的边界所在。只有当技术使用受到伦理约束时,“万能”才不会沦为危害社会的工具。
任何技术都有不可逾越的边界。当一款“万能遥控器”,可以随意打开各类场所的大门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物理安全,更是对技术的基本敬畏。在享受便利与维护安全之间,社会必须划出清晰的界限——技术可以追求“万能”,但绝不能无所顾忌。真正需要突破的,不是那些实体的大门,而是人们对技术伦理的认知局限。(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