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
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
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
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
那更惜分阴。
7月22日21时29分11秒
我们迎来
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海报设计:张立军
“大暑”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就要过去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讲:“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由此可以知道,“大暑”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大地吸收的热量跟夏天延续的热量聚拢在一块儿,所以是最炎热的时候。
“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候的时候,萤火虫开始飞起来了。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变,其实是大暑的时候,产卵在腐草上的萤火虫孵化了,开始飞行起来,预示着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就要过去。第二候“土润溽暑”,这个“溽”是湿热的意思,就是这个季节湿气特别浓重,有一种蒸笼的感觉。三候“大雨时行”,这个时候往往是雷电交加,是大雨随时都会降临的时候。
由这“三候”可以看到夏天的一种高潮景象。对应在养生上,“大暑”最要注意的是防湿气。怎么样才能防湿气呢?古人给我们的建议,这个时候就要药食同源,在药食里面,医家推荐的最重要的食材就是薏仁,炒熟然后熬粥。其他祛湿的食材还有茯苓、莲子、藕、反复烘炒的花生粉、姜糖等。古人在大暑的前后常常把生姜和红糖拌在一块儿,在太阳下炙晒,然后服用来祛湿。
古人还用艾灸和贴伏贴的方法来祛湿。伏贴也就是“三伏贴”。这个时候好多人把它贴在特定的穴位来除湿。还有些人把生姜切成碎泥,比如晚上睡觉前泡完脚,把生姜敷在涌泉穴,睡一夜来祛湿。古人还建议,在大暑前后一定要少食用油腻、生冷、油炸的食物,保持肠道清爽、清洁。
这个时候因为湿气重,最容易患的疾病就是皮肤病,所以湿疹在这个季节就多发。怎么样才能预防湿疹呢?古人一方面用药物来预防,比如多服用地肤子、茯苓、薄荷、荷叶粥来预防湿疹。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勤换透气的衣物,来免于湿气的侵袭。夏天特别要注意,一旦衣服已经汗湿了,就要赶快换掉,让皮肤处在一种干燥的状态。这个时候,小孩儿也容易起痱子。起痱子的原因,除了饮食上吃生冷的食物比较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代人穿棉质的衣服少了,所以大暑前后预防皮肤病就是一个关键。
这个时候也要预防中暑,多用藿香正气水,多食用荷叶粥,多用瓜类的食物来预防,丝瓜、黄瓜、西瓜都是解暑的瓜果。
脾胃虚弱的人还要注意不能过多地食用瓜果,在“大暑”前后还是坚持要用祛湿的食物,比如说南瓜、薏仁、茯苓、莲子、藕来保持健脾祛湿。脾虚的人就要少吃生冷的,如果要吃水果,就要煮熟来吃;少吃难以消化的,特别是像糯米、粽子这类食物,脾虚的人尽量要少吃。因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吃再好的东西,如果脾弱,运行不到周身,变不成精气神,所以后天要养的主要是脾。
预防中暑有两个方向:一个就是饮食预防,多吃降暑的食物,比如说瓜果类;另一个特别要预防“空调病”,保持室温在26摄氏度左右,空调不能对着吹,特别是不能对着腹部、颈部。不要为了贪凉而着凉,早晚的时候,要多添衣服。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心理调节,那就是防止情绪中暑,这个时候就要让自己慢下来,把生活节奏慢下来,有意识地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不要让我们的情绪抑郁。要读一些能够让心情变得清凉的文章,《道德经》《黄帝内经》《周易》都可以让心情放松。
白居易有一首诗写得非常好:“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可见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炎热是有干预作用的。白居易的达观精神在这一首诗里体现无余,如果心情能够保持宁静,就能够对抗炎热,让我们在炎热的“大暑”时节保持一份清凉。
对应到人生,就是说当情绪达到最热烈的时候,就要注意转入到秋天的宁静,转入到秋天的收获。在人生规划上就要把一种强烈的拼搏的状态、奋进的状态,转入到整理人生、收获人生、梳理人生中来,为秋天的“收”做好准备。所以大暑是一个过渡性的节气,由夏天的热烈归于到秋天的收获,由夏天的奔放归于到秋天的宁静,由奋斗的热烈、奔放、绽放,归于到秋天的收藏、喜悦、清凉。(选自《郭文赋说二十四节气》)
#宁聚正能量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