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管理难”与“执行难”如同两座大山,制约着司法效能的充分发挥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切身感受。然而,贺兰县人民法院通过深度拥抱信息技术革命,将信息系统、云端平台等“智慧引擎”全面融入法院工作核心,特别是在执行领域,成功开辟出一条破局“两难”的创新路径,显著提升了司法公信力与群众满意度。
紧扣群众需求点,集约办理跑出“加速度”
为着力破解“执行难”,贺兰县人民法院秉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工作理念,针对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以强化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作用为抓手,推动集约化事项办理流程更高效便捷。
作为贺兰县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中枢神经”,执行指挥中心依托信息化平台,采集全国200多种各类文书模版,根据工作实际进行模块化集约办理,将文书制作由传统“手工操作”变为了“一键自动”,实现年均文书制作量超3万份,办案平均用时明显减少,促进执行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没想到在家就能收到案件信息、了解案件进展,我觉得自己的案子得到了法官的重视。”申请执行人李某连连称赞。
为推进执行工作更加“阳光”“透明”,让司法温度可感可及,贺兰县人民法院在提高执行指挥中心集约化办理质效的同时,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通过线上送达平台向当事人送达各类执行法律文书1.5万多份,推送立案、查封、拍卖等重要节点信息1万余条,不仅有效保障了案件的快办快执,更让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得到了有力回应。
找准破题关键点,数智赋能权益“快兑现”
长期以来,“查人”与“找物”是掣肘人民法院执行效率与群众满意度的关键堵点。为保障申请执行人权益快速兑现,贺兰法院巧借大数据便利,多措并举,不断在“快执快结”上下功夫、求实效。
“我的钱能这么快要回来,真的非常感谢你们!”近期,在一起买卖合同执行案中,贺兰县人民法院从立案执行到案件执结,仅用10天就兑现了申请执行的权益。原来,被告某汽修店因经营需要,2016年至2017年陆续向王某购买了一万多元的机油,其间双方约定分期支付货款。但某汽修店仅在2017年支付了5000元后,再未履约。王某多次索要无果,将某汽修店诉至了贺兰县人民法院。最终,贺兰县人民法院判决某汽修店于15日内向王某支付欠款。但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某汽修店依旧未能履约,无奈之下王某向贺兰县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执行期间,贺兰县人民法院第一时间利用“总对总”查控网络,及时将财产情况反馈执行干警,并通过线上信息平台迅速完成冻结。为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秩序,执行干警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现场了解某汽修店的经营状况、耐心释法说理后,依法完成冻结财产的划扣、发放。
线上线下的高效契合,让贺兰县人民法院在提升执行效率、保障司法公正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截至2025年上半年,贺兰县人民法院高效办结首次执行案件1285件,执行到位金额8541.79万元,其中270多件案件办案用时在20天以内,受到了当事人的称赞。
锚定执行攻坚点,终本清仓按下“加速键”
贺兰县人民法院聚焦终本案件管理难、执行难,以及执行人力调配不足等痛点堵点,积极探索信息科技助力破解“终本清仓”的好办法、新路子,积极采取“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的措施,对暂无财产线索案件,建立定期回访机制,持续追踪被执行人财产动态;对有明确可供执行财产的案件,依法恢复强制执行程序,努力让“纸上权利”加速转化为“真金白银”。
“已经收到欠款,非常感谢法院为我解决了问题。”近日,马某给贺兰法院执行干警发来短信。2016年底,李某因借贷纠纷被马某诉至贺兰县人民法院,经法院判决李某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2万元。之后,李某一直未履行义务,马某向贺兰县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期间,李某名下无房产、车辆、存款等可供执行财产,且长期在外地务工,执行干警多次回访查找未果后,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至2024年,贺兰县人民法院通过网络查询筛选,发现李某名下有足额可供执行财产。为确保被执行人财产不流失,执行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对李某财产进行了冻结,并将这一情况反馈给执行干警,当即恢复执行。3天后,马某顺利收到法院执行到位的全部案款。
从“终本”到“执结”,得益于贺兰县人民法院“终本清仓”的有力措施,唤醒了终本“沉睡”案件,促进终本案件执行质效不断提升。今年以来,贺兰法院执结终本案件332件,执行到位标的4000余万元。
从“紧扣群众需求点”,到“找准破题关键点”,再到“锚定执行攻坚点”,贺兰县人民法院以数智赋能筑牢公平正义基石,大幅提升执行效率,加速将“纸上权利”兑现为“真金白银”,让公平正义以更高质效、更可感的方式抵达群众身边。(宁夏新闻网记者 胡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