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由中央宣传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宁夏青铜峡市举行。集中示范活动当天,来自宣传、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农业、司法等方面的专家和志愿者,在青铜峡市峡口镇综合文化站广场,为当地农民群众提供了政策宣讲、文艺演出、科学普及、医疗义诊、农技推广、法律咨询等服务。他们还将走村入户,把文化产品、农业服务、法律知识等送到农民群众身边。(据7月23日新华网)
宁夏青铜峡市峡口镇的广场上,政策宣讲台前排起长队,义诊桌前村民们笑容淳朴,农技专家在田埂上手把手教学……2025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的热闹场景,正是这项走过29年的民生工程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生动缩影。从1996年十部委联合部署至今,“三下乡”早已从最初的文化科技卫生输送,成长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
“接地气”,关键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过去,一些地方的“三下乡”存在“送什么要什么”的惯性,比如给山区送水产养殖手册,给干旱地区讲水稻种植技术,看似热闹却难见实效。如今,2025年多部门通知明确要求“聚焦农村基层实际需求、农民群众所思所盼”,这正是对“接地气”的深刻诠释。宁夏青铜峡的活动中,专家们既带来适合当地气候的葡萄种植技术,也带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政策解读,更有针对留守老人的健康义诊——这种“按需配菜”的服务,才能让农民真正得实惠。要让“三下乡”接得住地气,就得放下“施予者”的架子,多坐农家炕头、多问田间难题,把服务清单变成群众的“需求清单”,让每一项服务都长在泥土里、落在心坎上。
“冒热气”,核心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三下乡”不能只是“送一程”,更要“扶上马送全程”。过去,一些活动停留在“送场演出、发些资料”的层面,活动结束后便没了下文,导致帮扶效果难以持续,乡村发展后劲不足。如今的“三下乡”转变思路,更强调“造血”功能,将“送服务”与“育能力”相结合。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单向输送的局限,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培训、长效合作等方式,在乡村播撒发展的种子,构建起可持续的成长机制。它让“三下乡”不再是短暂的“一阵风”,而是化作滋养乡村的“及时雨”,使活动热度持续升温,真正融入乡村日常,为乡村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聚人气”,最终要凝聚乡村振兴合力。一项活动能否长久,关键看是否赢得群众真心拥护、是否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三下乡”走过近三十年,从最初的政府主导,逐渐发展成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群众参与的多元格局:企业带着农资和就业岗位下乡,高校组织师生开展暑期实践,公益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这些力量的汇入,让“三下乡”从单一的服务输送,变成了全社会关注乡村的纽带。持续深化“三下乡”活动“聚人气”的成效,需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更多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拓宽服务领域与资源供给;另一方面,注重培育乡村自身发展能力,以技能培训、知识普及为抓手,激发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推动“三下乡”从“输血”走向“造血”,真正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从黄土高坡到江南水乡,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三下乡”的足迹遍布神州乡村。它不仅送来了文化、科技、卫生的“及时雨”,更播撒下乡村振兴的种子。让“三下乡”始终贴着泥土的温度、保持服务的热度、汇聚共富的力量,就一定能让希望的田野上结出更多幸福硕果。(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