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生态环境部向媒体公布了2025年6月和1-6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6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平均浓度为15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0.7%;1-6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平均浓度为147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宁夏日报》7月28日报道,今年夏季气温高于往年,宁夏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截至7月26日,臭氧污染天数较去年同期减少10.2天。这份“逆温差”成绩单,并非偶然的幸运;而背后却是一场以科技为“引擎”、精准治理的臭氧防治攻坚战成效。
夏季是臭氧污染高发期,每年5-9月,由于大部分地区气温高、湿度低,很容易形成臭氧污染。平流层臭氧是“地球卫士”,但地表臭氧由人类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在高温光照下生成,成为损害呼吸系统的“隐形杀手”。传统治理手段或如“大水漫灌”,或如“单线作战”,常陷入顾此失彼的窘境。宁夏在高温压力下取得的突破,其核心意义正在于以精准治理,解开了这个环境污染治理难题。
精准治理体现为“时空精算”。宁夏将5-9月确定为攻坚时段,以银川、石嘴山、吴忠及宁东基地为重点区域,将有限治理资源聚焦于“靶心”。石嘴山市为活性炭、碳素企业“定闹钟”,错时生产以削减氮氧化物排放;全区统一引导企业科学安排设备检修,将道路划线、沥青铺设等作业避开臭氧高发时段。这些举措正是对治理时空维度的精密计算与巧妙切割。时间与空间的精细化治理,使防控力量如同精确制导武器般,直击污染“七寸”。
7月20日,银川花博园,湖景与绿植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摄
更为关键的是科技支撑下的“精准溯源”与“精准治理”。宁夏现已具备10天级别预报与15天污染潜势预报能力,级别预报准确率稳定在70%以上。吴忠市的走航监测车化身“移动CT”,为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实施“实时体检”;银川市对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实施在线监测,对违规操作“零容忍”。这些举措构筑起“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使污染源无处遁形,治理效率由此跃升。当治理行动建立于对污染动态的实时感知与科学预判之上,传统“救火式”应急便升华为可提前布局的主动防御。
宁夏的“逆温差”实践,是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一次深刻示范。它昭示着:唯有依靠科技赋能,实现从模糊到清晰、从被动到主动、从粗放到精准的治理模式转变,才能在复杂环境挑战中掌握制胜之道。当“精准”成为公共治理的新刻度,其价值绝不囿于臭氧治理本身。它如同一把钥匙,为诸多公共治理难题开启新解。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下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推动臭氧污染防治,关键也在于补短板。宁夏臭氧防治攻坚战的“逆温差”成效,正是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生动实践。当每个活性炭企业都有“碳闹钟”,每辆走航车都成“移动CT”,科技之光便悄然织就了守护蓝天的“防护网”。精准科学依法治理的智慧,将化为碧空如洗的常态蓝。(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张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