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挂牌,这是宁夏治沙史和开放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合作中心将充分发挥宁夏优势,有效整合现有合作平台,建立覆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合作网络,用好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政府和民间两种力量,以“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为契机,推动小而美的务实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生态支撑。(7月31日《宁夏日报》)
图据新华社
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合作中心”)落户宁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发言和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这不仅是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关键之举,更是宁夏治沙史和开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近年来,宁夏在治沙领域成果卓著,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长达153公里的锁边工程,便是其治沙实力的有力见证。该工程历经60多年艰苦奋战,成功在黄河上游筑起重要生态屏障。如今,合作中心的设立,让宁夏从国内治沙先进地区迈向国际荒漠化防治合作前沿,肩负起更重大的国家使命,成为展示中国治沙决心和成果的重要窗口,充分彰显了中国推动生态合作、践行大国担当的坚定决心。
合作中心的成立,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宁夏在长期治沙实践中,积累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经验。从传统的草方格固沙技术,到创新的刷状网绳式草方格“草方格+沙结皮”等新技术,再到沙地灌木高效植苗技术……这些成果都极具推广价值。通过合作中心,宁夏可将这些宝贵经验分享给中亚国家。同时,中亚国家也能带来应对干旱、风沙等方面的经验,双方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培训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模式,让中国智慧在中亚大地绽放光芒,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合作中心的挂牌,是中国与中亚国家长期合作的重要节点。荒漠化防治是全球性难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面对荒漠化问题突出的中亚地区,合作中心的设立,可推动中亚国家将生态劣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宁夏在沙漠边缘发展光伏治沙、生态旅游等沙产业的成功经验,可为中亚国家提供借鉴。这不仅有助于改善中亚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还能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绿色动能,让生态合作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坚实纽带,促进区域共同发展与繁荣。
加强荒漠化防治合作,是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支撑。合作中心能够整合现有合作平台,建立起涵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合作网络。以“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为契机,推动小而美的务实合作项目落地,可在中亚地区建设更多像宁夏腾格里沙漠锁边工程这样的生态项目。这些项目能有效减少风沙危害,保护交通线路和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共建“一带一路”筑牢生态根基。让绿色成为丝绸之路的鲜明底色,将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更加顺畅,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发展。
合作中心落户宁夏,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生态合作的新起点。我们坚信,它必将以宁夏为“桥头堡”,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治沙智慧,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贡献强大的“绿色力量”,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