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没有宏大叙事,《南京照相馆》凭什么打动观众?
2025-08-02 18:38:45   
2025-08-02 18:38:45    来源:宁夏新闻网

  据央视新闻报道,纪录片《南京照相馆》自播出以来持续引发热议,豆瓣评分高达9.2分,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这部作品以南京一家老字号照相馆的6000余张老照片为线索,串联起从20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的普通人故事:世纪50年代穿着工装的青年在镜头前展露笑容,80年代的新婚夫妇举着“改革开放好”的标语合影,2020年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隔着防护服留下特殊的全家福……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无数观众在平凡的影像中红了眼眶。这部纪录片的成功,撕开了一个创作密码:当历史脱下厚重的外衣,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中落地生根时,才能真正走进观众心里。

《南京照相馆》剧照。

  《南京照相馆》的动人之处,在于它让历史有了“可触摸的温度”。传统历史叙事常聚焦重大事件与风云人物,而这部纪录片却将镜头对准了“被历史湮没的大多数”。在泛黄的照片里,我们看到上世纪60年代的母亲为孩子缝制新衣时的专注,90年代的下岗工人在镜头前强装镇定的眼神,21世纪10年代的农民工戴着安全帽拍全家福的拘谨——这些细节无关乎时代洪流的走向,却精准捕捉到了不同年代的生活肌理。正如导演在采访中所说:“一张老照片里,衬衫的褶皱、发型的变化、背景里的标语,都是历史的密码。”当观众在屏幕上看到与自家老相册相似的影像时,历史便从教科书上的文字,变成了“爷爷当年也这样拍过照”的亲切记忆,这种情感连接,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替代的。

  小人物的命运轨迹,实则是大历史最生动的注脚。纪录片中,有一组跨越30年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1985年,刚从农村来到南京的王桂英在照相馆拍了人生第一张肖像,穿着借来的的确良衬衫,眼神里满是对城市的向往;2015年,她带着孙女再次来到这里,身后的背景从黑白变成了彩色,脸上的皱纹里藏着打工、创业、安家的半生故事。这组照片没有一句旁白,却清晰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千万农民工的奋斗史。历史课本里“改革开放推动人口流动”的结论,在王桂英的笑容与皱纹里有了具体的模样。正如历史学家所说:“宏大历史是无数个体命运的叠加,当我们看懂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也就看懂了一个时代的一角。”《南京照相馆》的智慧,在于它不直接解读历史,而是让观众在对比中自己发现:原来那些被我们称为“时代”的东西,早已悄悄刻进了普通人的生活里。

  这部纪录片的成功更在于它守住了“真实”这一创作底线。没有摆拍的刻意,没有过度的美化,镜头里的人物有局促有疲惫,有不合时宜的发型,也有洗得发白的衣服。上世纪70年代的知青合影里,有人偷偷在背后比出“V”字手势;90年代的个体户照片中,老板胸前的钢笔歪歪扭扭;2020年的抗“疫”照片里,护士的护目镜上满是水汽。这些不完美的细节,恰恰构成了最动人的真实。当下不少历史题材作品追求“史诗感”,却因过度雕琢而显得悬浮,而《南京照相馆》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眼神,都带着生活的粗粝感,这种真实让观众相信:“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历史。”

  在碎片化传播的时代,《南京照相馆》的走红为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观众对历史的渴望,本质上是对“自我与时代关系”的探寻。当我们在老照片里看到与父辈相似的身影,在普通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时,历史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与个体生命紧密相连的脉络。这部纪录片没有刻意强调“铭记历史”,却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那些不该被遗忘的瞬间。这正是历史传播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从照相馆的玻璃窗望向时代深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变迁,更是无数中国人的共同记忆。那些定格在胶片里的笑容、泪水、期待与迷茫,构成了一个民族最生动的精神图谱。《南京照相馆》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与事件,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书写的;当我们尊重每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便是在守护历史最珍贵的生命力。或许,这就是它能打动观众的根本原因——在那里,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鹤权)

【编辑】:任岚
【责任编辑】:李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