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节气。
立秋,这个被古人视作“禾谷熟也”的节气,从来不是简单的季节符号,而是自然节律与人类文明深度交织的时空节点。它像一把精准的标尺,既丈量着天地运行的客观规律,又镌刻着中国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感悟自然的生存智慧。
立秋的“自然刻度”始终带着辩证的温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但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往往滞后于这个节点。此时“三伏”未过,“秋老虎”仍可能盘踞,南方甚至还处在“长夏”的酷热中。这种“名义入秋”与“实际暑热”的张力,恰恰揭示了节气的本质——它不是刻板的气候分界线,而是对自然趋势的提前预判。就像古人划分的“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每一项物候都是对渐变过程的诗意捕捉。当西北风初带凉意,当晨露在草叶中凝结,当寒蝉感知秋气而鸣,大自然正以细微的变化,回应着太阳南移的天文信号。这种对“趋势”的敏感,让立秋超越了简单的时间标记,成为理解自然节律的钥匙。
宁夏新闻网 张立军 设计制作
在农事舞台上,立秋的“文明刻度”体现得尤为鲜明。对农民而言,立秋不是消暑纳凉的信号,而是“追肥耘田”的冲锋号。“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的农谚,将降水与收成直接挂钩;“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的俗语,道尽了此时整枝打顶的紧迫性。华北的大白菜要赶在降温前播种,东北的冬小麦需提前整地施肥,南方的果农则忙着调整果树光照——这些看似琐碎的劳作,实则是人类对节气规律的精准应用。古人通过“雷打秋,冬半收”的观察,将天气变化与收成概率关联;用“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经验,指导播种时机的选择。这种将自然时序转化为生产智慧的能力,让立秋成为农业文明的“操作手册”,确保着“春生夏长”之后的“秋收”承诺。
更动人的是,立秋的刻度里还盛满了生活的温度。“贴秋膘”的习俗,藏着中国人对身体的细腻关照——经历盛夏的食欲不振,用一顿肉食补偿消耗,是顺应“秋藏”的生存智慧;“啃秋”时全家围啃西瓜的场景,将对“免腹泻”“防痱子”的朴素期盼,转化为充满烟火气的仪式;“晒秋”时山区村民在屋顶晾晒作物的画面,则是把丰收的喜悦铺成了最生动的民俗画卷。从周代天子西郊迎秋的祭祀,到清代“悬秤称人”的趣味,再到如今“秋忙会”上的农贸交流,立秋的庆祝方式在变,但对时序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始终未变。这些习俗像一条条纽带,将个体生命与自然节律、家族记忆与集体情感紧紧相连,让冰冷的时间刻度有了温暖的人文温度。
站在立秋这个节点回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季节的流转,更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仍需倾听自然的节律——就像古人遵循“立秋养阴”的养生之道,我们也需要在忙碌中学会“收敛”,在变化中把握“趋势”。当城市的霓虹模糊了星空的轨迹,当温室大棚改变了作物的生长周期,立秋所承载的智慧依然珍贵:它教会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也启示我们在顺应中创造,在变化中坚守。
这或许就是立秋的终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套文明的密码,指引着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既不迷失于自然的伟力,也不辜负于生命的美好。(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