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
8月7日13点51分19秒
我们迎来立秋节气
海报设计:张立军
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收获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讲:“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这个“揪”,是紧紧地抓住的意思。说明这个节气是收获的季节。“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一候的时候风向由偏南风转向了偏北风,天气明显地凉爽了下来;在二候的时候,因为昼夜温差大,水气凝结成露珠结于植物之上;三候的时候,寒蝉感受到了秋意,开始鸣叫。从这三候中可以看到,秋天要来了,天气明显地转为凉爽,万物将要进入到第三个自然段。
秋天的养生跟夏天明显不同。《黄帝内经》里讲:“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将秋三月的特征与春三月、夏三月作一个对比,显然秋季的重点是“收”,就是说要对应这个季节的特征用“收”来养生。《黄帝内经》特别强调,这个时候要使“志”安宁下来。一个“安”字,一个“宁”字,来对冲秋天的肃杀之气。
用什么来平衡这种肃杀之气呢?古人给我们的建议是让情志保持在“安”和“宁”上。这个时候要把我们的神志,把我们的精气神收回来。夏天是“若所爱在外”,就是把情志要放出去。而秋天呢,就要收回来,以使秋气达到平衡。这个时候要把情志从外面收回来,使肺保持在一种清明、清和的状态。因为秋天对应的是金,对应的脏器就是肺,所以秋天在养生上特别要注意养肺。
怎么养肺呢?古人认为,肺对应的情志就是忧。所以文人墨客在这个时候往往容易悲秋,写下了许多悲秋的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但也有像刘禹锡这样的诗人,他在《秋词二首》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细细地品味这一首诗,就可以看到、体味到诗人内心的那种达观。
春天的时候,《黄帝内经》让我们养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而夏天的时候要“养长”,让人把情志放飞,来对应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秋天就像庄稼要归仓一样,在养生上对应的就是把精气神收敛起来,以备冬天储藏。
秋天的养生,重点就在滋阴、补肺、降燥,要多吃酸味的食物。西北人喜欢吃浆水面,这个时候就非常适宜。还有酸菜炒土豆丝,在立秋之后也是非常适合养生的。但凡酸味的食物,在秋天都适宜于进食。
古人认为,秋天是进补的时节,因为夏天要消暑,所以精气神耗费得比较严重,那怎么来进补呢?就是要多吃一些有营养的、多含维生素的食物,要少吃油腻、生冷、油炸的食物。这个时候,古人建议用银耳汤、莲子百合汤、生地粥这些食物来降燥润肺;用茯苓、薏仁、莲子、百合来祛湿。因为夏天的湿气特别浓重,在立秋的时候往往在身体内积聚得就比较多,所以古人也用暑天晒的生姜来祛湿。但是立秋之后,古人就认为像葱、蒜、姜这些生发的食物就要少用。因为“立秋”之后,精气神都要以“收”的状态来内敛,所以生发的食物就少吃。
“立秋”作为“四立”之一,在古代社会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在周代的时候,古人有许多盛大的仪式,天子往往要率领着文武大臣去迎接秋神。到了汉代的时候,立秋这一天,文武百官要开始穿皂领白衣的衣服,然后换上绛色的衣服,一直到立冬。在现代,许多地方在这一天有“晒秋”的习惯,就是把成熟的庄稼挂在房屋的四周,表达对农作物成熟的一种感恩。有些地方还有“咬秋”的习惯,就是“立秋”这天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气,啃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所以“立秋”在“四立”里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意味着要从春夏养阳,到秋冬养阴的开始。
对于人生来讲,春天就像是少年,夏天就像是青年,而秋天将要进入中年。我们奋斗了一生,在秋天就要收获了,就要体会这种奋斗之后的一种收获的美好。所以,对应着人生,秋天,更要去奉献,把“春耕夏耘”变成“秋收冬藏”的一种沉甸甸的诗意、沉甸甸的诗情,让人生变得充盈,为冬藏做好“收”的准备,这就是一种秋天带来的达观,也就对应了“立”和“秋”的意义。“立秋”这个节气让我们倒回去,去勉励青少年在春天去播种,夏天去耕耘,然后才能够体会秋天收获的喜悦和美好。(选自《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
#宁聚正能量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