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开学,统编八年级语文教材迎来了一篇令人瞩目的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它的入选,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致敬,更是一堂关于“追星”的生动教育课,在信息爆炸、娱乐至上的时代,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语文教材,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工具书,它是价值观的传递者,更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引。从《“蛟龙”探海》到《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这些新增篇目紧扣时代脉搏,将科学家们的故事带入课堂,勾勒出这个时代的价值坐标,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追星”指南。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科学家精神始终是强大的动力源泉。从李四光、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到南仁东、黄大年等新一代杰出科研工作者,他们心怀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偶像”,从来不是活在热搜里的符号,而是把个人命运嵌入国家发展坐标的实干者。
然而在算法推送的流量世界里,青少年的“追星”视野正被娱乐资本悄然重塑。某明星的在机场被抓拍能在网络霸榜三天,而南仁东用半生铸就的大国重器“中国天眼”却鲜为人知;某艺人“日入208万”的话题被津津乐道,而钱学森们清贫坚守的故事却少有人提及。这种现象不仅是时代的悲哀,更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人生追求。
伟大的精神需要传承,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层面的宝贵财富,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健康的“追星”生态,应当让科学家的光芒盖过流量明星的亮度。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发力,切实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导向,让科学家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待遇,让崇尚科学的氛围盖过流量喧嚣。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青少年明白:真正的“追星”,是见贤思齐——以科学家为榜样,在自己的领域踏实耕耘;是终身践行——将偶像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而非短暂的狂热。
正因如此,《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入选教材的背后,是国家对“追星”导向的清醒把握。它用最权威的方式告诉孩子们:追星不该是消费主义的狂欢,而应是精神力量的传递;偶像崇拜不应止于视觉刺激,而要升华为价值认同。当孩子们为科学家的故事热泪盈眶,为国家的科技成就心潮澎湃,这样的“追星”才算真正触摸到了核心。
追什么样的星,决定未来有什么样的光。当2025年新学期的孩子们翻开课本读到“南仁东星”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传奇人生,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这或许就是教材编者最深的用意:不是简单地增加一篇课文,而是播下一颗精神的种子。让科学家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李赛 张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