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暖阳轻洒,当脚步踏入宁夏中卫市长流水村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一块块草方格紧密相连,宛如大地的金色棋盘;一棵棵沙生植物傲立沙海,以坚韧之姿诠释生命的顽强。极目远眺,锁边林宛如绿色的丝带,为沙漠边缘勾勒出灵动的轮廓;连绵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闪耀着科技的光芒,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和谐的景象。这里,正是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的核心区域,见证着宁夏人民与风沙搏斗、向绿色进军的坚定决心。
今年6月30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全线贯通,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一条长约153公里、宽约10至38公里的固沙锁边带横空出世,宛如一条绿色的巨龙,牢牢锁住了肆虐的风沙。这一工程的全面竣工,标志着宁夏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打响了漂亮的第一枪,实现了首战告捷。
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全线贯通。(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伴随着这场生态攻坚战的持续推进,一幅“绿色画卷”正沿着黄河两岸徐徐铺展,将宁夏的山川大地染得生机勃勃。截至今年6月底,宁夏累计完成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面积466万亩,提前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超半的阶段性目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高位推动:协同治理开新局
宁夏全境地处黄河流域,是全国唯一全境位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和“三北”工程区域的省区,打好这场攻坚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2023年以来,宁夏将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自治区党委多次召开工作领导小组暨自治区林长会议,印发攻坚战工作要点,发布总林长令,为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自治区政府精心安排部署,加快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细落地,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督。
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营造的柠条林。(资料图)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让沙漠披绿。(资料图)
在制度建设方面,宁夏印发《宁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修订《宁夏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宁夏湿地保护条例》,制定《关于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宁夏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宁夏防沙治沙规划》《宁夏三北工程建设技术细则(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同时,宁夏积极与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建立省联合包抓机制,同陕西、甘肃签订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在政策协同、技术互鉴、联合治理等方面协同发力,建立了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项目统筹机制,构建起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协同推进的荒漠化防治新格局。
六盘山区绿染群山。(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摄)
高位推动,上下协同,跨省合作,系统治理。在这场关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役中,宁夏大地处处涌动着生态建设的热潮,一幅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黄河两岸徐徐展开。
科技助力:创新驱动焕新颜
围绕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目标,宁夏坚持科技先行,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以新质生产力为防沙治沙注入强大的新动能。“科技+”治沙,让防沙治沙既有规模又有质量,实现了从传统治沙向现代治沙的华丽转身。
宁夏实施“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充分发挥科技在“三北”工程中的引领作用,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大力示范推广刷状网绳、“草方格+沙结皮”、高效植苗等治沙新技术,打造“五带一体”“六位一体”防风固沙“升级版”,实现了治沙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治沙模式的不断升级。创新开展贺兰山东麓“藤灌草”生态修复试点,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打造中卫市腾格里沙漠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标志性项目,实现了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全面锁定、毛乌素沙地流动沙地全面固定,创造了生态治理的奇迹。
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摄)
在宁夏,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治沙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机械化、无人铺设的方向发展。这项技术将施工效率提高了60%,使用年限延长了50%,治理成本较传统草方格降低了20%以上,为大规模治沙提供了高效、经济、可持续的技术解决方案。宁夏白芨滩治沙人不断更新治沙方法,形成以草方格固沙技术为核心,雨季穴播、营养袋造林、撒播草籽、秋冬两季植苗造林4项先进适用技术相互配合的“1+4”治沙造林技术,大大提高了造林质量,造林平均成活率从过去的40%—50%提升到现在的70%—80%,为防沙治沙树立了典范。
昔日戈壁荒滩,如今绿草如茵。(资料图)
科技赋能,为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宁夏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分别减少46.2万亩和36.45万亩,连续20多年实现“双缩减”,成为全国首个“人进沙退”“林进沙绿”的省区,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宁夏智慧”和“宁夏方案”。
绿富同兴:产业融合谱新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动诠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宁夏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在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长流水地区,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内,光伏板如蓝色的海洋般一望无际,板下的草方格里,柠条、花棒、沙拐枣等灌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幅“金沙蓝海绿洲”的美丽画卷,不仅是黄河“几字弯”片区“绿进沙退”治理成效的生动写照,更是宁夏探索生态产业化的成功实践。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腾格里沙漠全面锁定行动中,除了通过工程固沙、退化林修复等措施治理沙漠以外,还规划了“光伏治沙示范区”“林果增收样板区”“沙漠旅游度假区”等示范工程,为生态产业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2023年6月至今,中卫市积极探索实施“林光互补”“草光互补”“板下经济”新模式,开启了“黄色+蓝色=绿色”的神奇转换,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通过扎设草方格,种植柠条、花棒、沙拐枣、杨柴等灌木,撒播草籽等方式,先后实施工程固沙造林近10万亩,累计完成光伏治沙14.5万亩。以产业融合为突破,推动林农融合,在沙漠区域种植葡萄、红枣、金银花等12万亩,打造苹果基地7.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灌项目18个19.6万亩,让沙漠变成了丰收的田野。与此同时,推动文旅融合,全面打造“沙漠大客厅”“星星的故乡”,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星星酒店、沙漠宿集、野奢帐篷等一批创意文旅项目成为宁夏文旅的“流量担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2024年,中卫市接待游客1850万人次,游客旅游消费110亿元,双双增长20%以上。旅游产业成为中卫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枸杞产业蓬勃发展。(资料图)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宁夏创新“林光互补”“草光互补”“藤灌草”等生态修复模式,打造“治沙兴业,绿富同兴”升级版,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宁夏模式”和“中国智慧”。2024年10月,宁夏治沙模式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会议上向全球推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世界治沙看中国,宁夏治沙传世界。2025年6月,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揭牌成立并落户宁夏,这是宁夏治沙事业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宁夏将切实担负起国家使命和宁夏职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努力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宁夏经验,讲好中国治沙故事,传播更多中国智慧,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更多的宁夏力量。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仍在继续,宁夏将勇毅前行、善作善成,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毅力,在黄河“几字弯”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绿色屏障,继续书写“治沙兴业,绿富同兴”的精彩华章,让塞上江南更加秀美、更加富饶!(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