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小工会撬动大变革 宁夏村级工会成乡村振兴“末梢神经”
2025-08-16 00:31:30   
2025-08-16 00:31:30    来源:宁夏新闻网

  “现在种地要的是科学!我回家给我爸说这话时,我爸嘴硬:‘我种了60年地了,还不如你个碎娃娃了?’可不服不行,无人机飞、大农机吼,种地早就不是老黄历了!”8月6日,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职工之家的一场培训课上,一位青年农民的话语在人群中激起一片共鸣。

  与此同时,在贺兰县金贵镇联星村,20平方米的“职工之家”菜园旁,驻村律师正化解着一场劳资纠纷,隔壁活动室技能培训的讲解声清晰可闻。村工会主席马维云感慨万千:“帮农民工追回欠薪的那一刻,村民看工会的眼神就变了,信任的根,扎下了!”这个从“小菜园”萌芽的工会组织,竟撬动了村集体经济超百万的奇迹。

  福宁村和联星村的蜕变只是宁夏大地上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区2205个村中已有1298个建立工会组织,650个社区中636个完成工会组建。今年以来,一场聚焦村级工会“强筋健骨”的试点工程在宁夏悄然铺开,100个村级工会示范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工”力量。

永宁县闽宁镇职工之家。

  织密组织网,筑牢“三好”根基

  “组织建设好、作用发挥好、职工群众服务好”的“三个好”标准,是自治区总工会以500万元专项资金为保障,为村级工会试点成效树起的硬杠杠。

  在利通区白寺滩村,“乡工会指导-村工会统筹-小组落地”的创新三级架构,将服务触角延伸至1780亩葡萄种植区的每个角落。田间地头设立的移动服务站,一年内高效解决农民工诉求42件,服务就在手边。

  闽宁镇福宁村,一座投资287万元建成的区域性职工之家巍然矗立。这里集结对口帮扶纪实馆、安全生产实训室等11个功能空间于一体,不仅成为村民的“文化粮仓”,更贴心地为外来务工者提供过渡住宿。开放仅半年,举办活动已超10场,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驿站。

  青铜峡蒋南村工会的劳动争议调解室高效运转,年内更创新开展法治文艺演出4场,将生涩的民法典知识巧妙融入村民熟悉的“村晚”场景,维权服务变得可知可感。各村工会以扎实根基,推动村级工会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转”的华丽升级。

彭阳县小岔乡小岔村村民在工会的帮助下,实现在家门口养蜂酿蜜、稳定增收。

  服务沉下去,民心暖起来

  当工会服务真正延伸到乡村的“最后一公里”,点滴改变在细微处悄然发生,温暖如春风化雨。

  在同心县新华村,工会依托“马占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强力引擎,成功培育出26位种植养殖技术能手,直接带动1750亩苹果园实现亩产显著提升,科技兴农的力量在此彰显。

  彭阳县小岔沟村产业链工会大胆创新“2+2+5+5”模式,将养蜂合作社、村办企业的128名职工全部纳入工会网络,编织起紧密的产业服务网。通过“农民工之家”开展精准的中蜂养殖培训,带动合作社增收50万元。

  服务阵地也在迭代升级中焕发新生机:金凤区润丰村工会将农家书屋变身为充满活力的暑期课堂,邀请创业带头人亲自教授直播带货技能,并开设普法情景课8场,为村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白寺滩村的移动服务站设在葡萄架下,接地气、解民忧;福宁村职工之家的过渡住宿服务,则为漂泊的务工者提供了温暖的临时港湾。

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工会将工会分布图设置在田间地头,方便服务职工群众。

  架设转型桥,激活“双转变”动能

  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和“工会会员”的“双转变”,是这些扎根最基层的“小三级”工会肩负的关键使命。

  西夏区昊苑村联合工会开设酿酒、民宿管理等紧贴产业需求的课程,助力百余名农民实现持证上岗,工会会员数随之从300人激增至800余人,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

  利通区白寺滩村实行村党组织书记与工会主席“一肩挑”,在1780亩葡萄园里深入开展“师带徒”帮扶活动,使110名农民熟练掌握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身份在汗水中悄然转变。昊苑村工会配备的17名“法律明白人”,四年内成功化解葡萄产业薪资纠纷12起,欠薪追回率达到惊人的100%,为转型之路撑起坚实的权益保护伞。

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网红书记”、工会主席王鹏程介绍瑞丰村农产品。

   “工会+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新图景

  村级工会通过紧密配合村两委,积极打通服务链与产业链,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工”字号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贺兰县联星村工会牵头发力,开发“螺丝菜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链条。工会会员经营的农家乐巧妙串联起露营、研学等新业态,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小菜园长出了“致富链”。利通区白寺滩村依托“工字号直播间”,大力推广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线上助销农产品超50万元,数字赋能打开广阔市场。

  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将紧张激烈的山药种植竞赛直接搬进田间地头,在实践中孵化出冷凉蔬菜技术骨干23人,沃野成为最好的课堂。彭阳县小岔沟村探索的“党工共建2+2+5+5”模式,将工会组织深度嵌入村集体企业、合作社,成功带动92人实现稳定就业,年务工达2000人次,推动产业链产值突破520万元大关。

村工会组织的暑期托管班上,老师正在为村里的孩子们上课。

  千万农民触摸时代温度

  “过去刮一夜风,早晨得全家上阵刨沙才能开门。”同心县新华村老支书凝望着如今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的村庄,感慨万千。从战风沙、造林网,到发展经果林产业,再到如今工会驱动的深刻技术革命与身份革新,宁夏村级工会正如一条坚韧而温暖的纽带,深深扎根于乡村振兴的“末梢神经”,持续输送着发展的养分与时代的温度。

  当福宁村的职工们在窗明几净的“复兴书屋”里汲取知识养分,当昊苑村的留守儿童在工会组织的“七彩假期”托管班里展露无忧笑颜,当联星村的集体经济从零跃升至百万,当白寺滩村的葡萄因技术帮扶而亩产提升15%……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工会”,用扎扎实实的行动与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证明,将基层工会的服务根系深植于产业链上,把温暖精准送到职工群众的心坎里,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最活跃、最持久、最深厚的生命力之源。(宁夏新闻网记者 闫文丽 文/图/视频)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