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老兵王治昌:从沙海弃婴到师政委的峥嵘人生路
2025-08-20 20:45:10   
2025-08-20 20:45:10    来源:宁夏新闻网

  “要是当时没被家人抱回来,我早没命了。”说起自己出生时的惊险遭遇,94岁老兵王治昌依旧感慨不已。他曾是陕北沙丘中被遗弃的婴儿,在乱世贫寒中挣扎求生,少年时毅然从军,最终成长为解放军师级政委。他的人生轨迹,是一部满含苦难与奋斗的个人史诗,更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的生动缩影。

  乱世求生:赤足孩童到牧羊少年的艰辛岁月

  1931年农历腊月初七,王治昌出生在陕西榆林蒿老免的一个贫困家庭,排行老六,小名“六娃”。因家境实在窘迫,他刚出生就被遗弃在沙丘上。“家人找到我的时候,几只野狗正围着襁褓打转。”如今,这位老兵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语气藏着岁月的沉重。

  八岁那年,家乡遭遇洪灾,庄稼颗粒无收。寒冬时节,王治昌只能光着脚、披着破旧的棉袄度日,“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乡邻们都打趣地叫它‘防弹衣’”。

  童年时光里,战乱与灾荒如影随形。为了活下去,全家被迫逃难,辗转于陕西靖边、内蒙古乌审旗等地。1941年,年幼的王治昌,被父亲送到一户中农家放羊。每天,他要照看八十多只羊,往返八十多里路,从清晨忙到傍晚,连午休的时间都没有。整整一年,他没穿过一双鞋,脚上裂出的口子不断流血。而掌柜用熟土豆烫、拿针线缝的“土办法治疗”,成了他那段艰苦岁月里最苦涩的记忆。

  少年从军:顶替兄长入伍,军号吹响新人生

  1943年端午,命运的转折点悄然到来。12岁的王治昌,毅然决定顶替兄长参加八路军。“当时试骑没有鞍具的烈马,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好在考官点头认可,我知道,我的人生从那一刻起彻底不一样了。”入伍当天,三哥为他取名“王治昌”,这个名字,从此伴随他走过漫长的戎马生涯。

  初入三边骑兵大队,因年纪尚小,王治昌担任勤务兵,还曾因经验不足,误把整捆挂面下锅,闹出了不少笑话。1944年,他转型成为司号员,此后,嘹亮的军号声陪伴他走过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1949年,他随军西进,在青海剿匪前线,当年那个瘦弱的放羊娃,已成长为骑兵旅的司号班长。“军号声就是战士的魂啊!”说起这段经历,老人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戎马一生:从司号员到师政委的成长蜕变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王治昌的足迹遍布陕北、青海等多个战场。1951年,他进入西北军区集训队学习,开启了从基层战士到政工干部的进阶之路。此后,他历任侦察连专职支书、营副政委、团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尉军衔。

  1958年,时任营教导员的王治昌,率领部队在果洛花石峡参与剿匪,一待就是八个月,历经无数艰险。让他最难忘的,是1969年调防宁夏的经历:“从青海到贺兰山,一路上战马的嘶鸣声,到现在还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1980年,49岁的王治昌出任兰州军区第20师政委;1983年,调任宁夏军区后勤部政委;1987年离休时,这位16岁入党、亲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的老兵,已为国防事业奉献了44个春秋。

  时代见证:文盲少年的逆袭,映照着时代的光辉

  曾几何时,那个“放羊时脚裂流血,只能用土豆烫敷止疼”的少年,连字都不识几个。如今,在部队的培养下,他成长为能写文书、善做思想工作的政工干部。夫人王秀兰与他相伴67载,儿女双全的家庭如今已开枝散叶,生活美满。

  从沙丘弃婴到革命军人,从目不识丁到军队干部,王治昌的人生故事,不仅是一个人凭借坚韧与奋斗改写命运的传奇,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挣脱苦难、走向光明的伟大征程。(宁夏新闻网记者 朱敏 夏欣 文/图/视频)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