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当炽烈的骄阳终于收起毒辣锋芒,当第一缕裹挟稻香的微风掠过汗湿的鬓角,二十四节气中最为“矛盾”的处暑,将于8月23日(农历六月初一)悄然降临人间。
处暑季节命名,本身便是一则微型宇宙寓言——“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既是酷热煎熬的庄严退场仪式,亦是万物从容转向沉甸甸金黄的无声号角。在此寒暑拉锯之际,审视这个节气,其意义远超农事指导或气候记录,它映照着我们对生命节奏的集体遗忘,对“收”与“放”生存智慧的深切渴求。
宁夏新闻网 张立军 设计制作
现代文明的马达早已将节气从实用指南异化为文化橱窗里的标本。我们沉溺于恒温空调编织的四季幻觉,在荧光屏的鬼魅蓝光中熬干长夜。当“内卷”与“躺平”这两种扭曲姿态竟成为时代情绪的焦灼出口,当“过劳”的阴影徘徊于无数灯火通明的写字楼,我们才在身心俱疲的废墟上蓦然惊醒:违背自然规律的生命,终将遭到无情惩罚。
然而,处暑的古老智慧,恰是一剂救赎的凉药。它并非消极退却,而是中国式生存理性的巅峰之作——于“收”中涵养再出发的雄厚资本。农谚道:“处暑高粱白露谷。”这不是生长的终结,而是能量储存与品质升华的关键转折。这深具辩证法光芒的哲理,在当下更具雷霆万钧的现实意义。它直指那种将“奋斗”简单等同于无限度自我榨取的片面逻辑。有媒体曾报道某互联网企业年轻员工猝死的悲剧,官方亦屡次发文警示“996”模式对创新与健康的双重戕害。处暑的“收”,正是对这种异化劳动的尖锐反驳:唯有懂得及时休整、涵养精力,才能避免生命资源的过早枯竭,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更深一层,处暑之“收”更是为了更有价值的“放”。这非但不是行动上的退缩,反而是战略上的进取。它要求我们从喧嚣中抽身,进行冷峻的价值重估与方向校准。如同中国航天工程在每次重大发射后必然进入系统总结与精细调整的“复盘期”,正是这种富于纪律的“收”,奠定了“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一次次“放”的辉煌成功。国家的宏大叙事如此,个体的微小生命亦然。在信息爆炸与选择过剩的迷宫中,比盲目狂奔更重要的,是效法处暑的沉着,定期清理精神冗余,坚守核心目标,将有限的生命能量精准“投放”于最具价值的事物之上。
处暑因此超越了节气,成为烙刻于华夏文明基因中的永恒隐喻。它教诲我们:攀登不是人生的全部,适时的平缓与下降恰是至高智慧。它告诉我们:在“加法”之外,“减法”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哲学。
天高云淡处暑至,风清月明秋凉来。这个季节的独特美好,不只在于体感的舒适,更在于它赐予在红尘中打滚的现代人一个重新认识“规律”、定义“成功”的极好契机。倘若能在处暑的韵律中学会调和“收”与“放”的生命艺术,那么每个人都能在喧嚣浪潮中筑起一座安宁的精神堡垒,不再被异己的速度拖垮,而是在深耕自我的厚土之上,迎来人生真正饱满的金色丰收。(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