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 暑
宋·吕本中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8月23日4时33分35秒
迎来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
海报设计:张立军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讲:“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也就是说从这个节气开始,炎热的、闷热的、酷热的暑气将要离我们而去。这个“处”字在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过程中,原始意义是指“止”“息”的意思,后来演变成“居处”“栖息”等意思,比如说“处变不惊”“处所”等。
古人把“处”和“暑”组成一个词,来告诉我们盛夏带来的酷热就要离去了,折磨人的暑气就要告别了,风一天比一天凉爽,也告诉我们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所以“处暑”这个节气,在古代是人们用来欢庆的节日,也有许多地方举行盛大的祭秋仪式。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就是这个时候,鹰把鸟捕获之后,陈列在大地上,像是祭祀。鹰以鸟为食,但是对鸟的牺牲,饱含着一种敬意,这就是古人对动物的一种人格化表达。二候“天地始肃”。意味着肃杀之气就要到来,万物将要从此凋零。“肃”有严肃之意,也是凛冽的寒风就要到来之前的一种征象。三候“禾乃登”。这个“禾”是稷、黍、稻、粱这些谷物的总称。“登”是成熟的意思,比如说“五谷丰登”。三候说明这个时候的谷物即将成熟,仿佛能够看到稻、黍这些谷物沉甸甸的样子,一派丰收的景象。
这三候连贯起来看,总体告诉我们,大自然将要由春夏的暖和热,转向秋冬的凉和冷。这样的转变体现在养生上就是防秋燥。这个燥有两大类,一个是温燥,另一个就是凉燥。夏天刚刚结束之后这一段时间的燥,就是温燥。靠近冬天的时候,这个燥就是凉燥。不管是温燥还是凉燥,都容易伤肺。因为肺这个脏器喜润,所以现在有许多肺部有病的人,都选择在南方居住。
这个时候为了养肺、保肺,古人用艾灸肺俞,按摩肺俞和三阴交等穴位。用药食同源的方法,北方人多食扁豆,扁豆对于润肺、保肺、补气有很好的作用。还有南瓜、小米、绿豆,都是北方人喜欢用的降燥保肺的食物。小米具有养胃健脾、滋阴养颜的作用。南瓜性温,具有润肺补气、止咳止喘的作用,对长期咳嗽、难以痊愈的人,可以多食南瓜。绿豆味甘性寒,但具有润喉止咳的作用,所以“南瓜+小米+绿豆”这样的组合熬粥可以很好地起到降燥、润肺、保肺的作用。
五行中秋天属金,金旺的话就容易克肝。这个时候,古人就建议减辛多酸,多吃一点酸味的食物来保肝。如百合、藕、杨梅。要适当地补充水分,要多喝水来降燥防燥。还有一点,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夏天的时候,酷暑使人难以有深度的睡眠。在秋天,秋高气爽、阴阳平衡的时候,就要多睡觉,特别是中午睡半个小时,来恢复因为盛夏酷暑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一种亏欠,对睡眠的缺失,所以这个时候补充睡眠就很重要。
随着“处暑”的到来,人们往往容易感觉到困乏。这个时候除了用饮食来补充体力,用睡眠来补充体力,还要注意在下午的三点到晚上九点期间适当地运动。按照中医的说法,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是运动的最佳时期,可以选择散步等比较和缓的运动来调节秋乏。
古人说“立秋不算秋,处暑才是秋”,这个时候早晚温差很大,所以早晚就要加衣服了。我的老家西海固,这个时候有些地方晚上睡觉都要盖被子了。
按照古人的说法,秋天不能过急地去添加衣服,就是所谓的“春捂秋冻”。为什么呢?要让身体有一个过渡,培养耐寒能力,如果急于增添衣服,这对我们的身体免疫力是不利的。
“处暑”这个节气,对人生有许多启示:它告诉我们怎么样去跟大自然相处,怎么样来调节生命的节奏。我们可以从“处”这个字悟到许多人生智慧,那就是要做到处变不惊。虽然秋意已经到来,人们容易悲秋,但是应该用主观能动性来平衡心境,宁静心神,以秋为美,以秋作为人生的一个新的体验、新的转折。
如果说人生也是四季的话,秋天就到了中年向老年的一个过渡期。这个时候也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在收获的季节,以“收”的意向走进我们的人生,那就是收获、总结、反省。(选自《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
#宁聚正能量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