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从“跑水跑土”到“保绿保富”:宁夏水土治理让好风光变现好日子
2025-08-26 20:18:09   
2025-08-26 20:18:09    来源:宁夏新闻网

  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杨泠然  文/图/视频)初秋的宁夏硕果飘香。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海原县关桥乡方堡村,百年梨园内硕果满枝,游客穿梭其间采摘拍照村民马秀兰正忙着给客人装香水梨,脸上笑开了花:“以前这山上全是黄土,一下雨就泥水流,现在梯田绕山、果树成林,我在梨园务工一天能挣150元,家里的5亩地还入了合作社,一年下来收入比前些年翻了好几番!”

  方堡村曾是“西海固”贫困面貌的缩影,“天上沙尘扬、地上枯草跑”是这里的旧模样。2018年,方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启动,当地干部群众扛着铁锹、背着树苗上山,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水系修复、产业发展相结合,修建梯田8000余亩,种植梨、杏等经济林3000多亩,建成了关桥梨花小镇生态旅游基地。如今,村子的水土保持率达74.64%,林草覆盖率提升至80.75%,2023年还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您看这梯田埂,都是用‘88542’技术修的,宽80厘米、高80厘米,能牢牢锁住水土!”在彭阳县白阳镇阳洼流域,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晁永福蹲在田埂上,用手扒开土层向记者展示。40多年前,这里还是“山是和尚头、缺水贵如油”的穷山恶水,1983年彭阳建县时,全县林木覆盖率仅3%,农民人均纯收入178元。

  改变始于一把铁锹、一棵树苗。晁永福回忆:“那时候开春就上山,10多万人背着干粮干到天黑,一锹一锹整地,一棵一棵栽树。”经过多年摸索,彭阳人创新出“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还研发了“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技术,让树苗成活率从不足40%提升到85%以上。

  如今的阳洼流域,层层梯田如大地指纹,漫山果树郁郁葱葱。2024年9月,彭阳县完成首单黄河流域水保项目碳汇交易,3.6万吨碳汇卖出111.6万元,这笔钱又投入到生态修复中。“好风光真能换好日子!”白阳镇中庄村村民马玲花刚从合作社领完工钱,“我在红梅杏基地务工,家里的梯田也种了杏树,去年光卖果子就赚了2万多,现在日子有奔头了!”

  在隆德县杨河乡玉皇岔村,村民老咸每天都会去村旁的淤地坝边散步。“以前这地陡得没法种,只能靠天吃饭,现在修了梯田、打了淤地坝,我家养了50头牛,种了8亩青储玉米,去年收入12万!”老咸指着山腰的梯田,眼里满是欣慰。截至2024年,隆德县水土保持率达88.64%,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昔日的“三跑田”全变成了“三保田”。

  从海原的“生态碗”到彭阳的“碳汇金”,再到隆德的“产业田”,宁夏以水土保持为笔,在黄土高原上绘就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据统计,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较2011年减少23%,年入黄河泥沙量从1亿吨降至2000多万吨,6个县区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如今,越来越多的宁夏百姓正沿着这条绿色发展之路,走向更红火的好日子。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