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小区“居民被诈骗40万元”的提醒告示,又在小区大门口张贴出来,让居民原本宁静的生活受到惊扰!每年,小区里都会有几起这样的电诈事件发生。如果在一个城市,这种情况就更多了。
网络图片
当此类案件反复上演,社会上除了对受骗上当者归结于“防范警惕性不高”“识别能力差”的指责或判定来解释诈骗发生的原因之外,却少有对于网络平台责任的声讨和指责。
那么,在数字王国中掌控全局的平台巨头,究竟是技术受限“发现不了”,还是在巨额利益考量下的“视而不见”抑或“推波助澜”?
从公开案例看,这类诈骗有固定模式:伪造司法文书、冒充执法人员、长时间通话控制受害人、然后恐吓转账。
平台其实掌握着识别这些特征的技术钥匙:异常通话时长+案件侦查和银行账号关键词触发+跨平台行为追踪。这样的异常,实际上在平台监控预警系统都能够快速分辨。但平台就是由于“流量至上”而纵容放任。同时,关键系统往往分散在不同用户群体,形成数据孤岛,比如支付平台看到大额转账却不知用户刚接了长时间“警方电话”。
明确地说,电信网络平台都是企业。利润和收益,永远都是企业运营管理的核心。当流量与营收成为企业核心KPI(关键绩效指标),平台必然信奉“流量为王”!用户规模与活跃度直接牵动了平台的趋利神经,严格的实名审核会提高使用门槛,但可能导致用户流失。关键词的异常监控将消耗巨额算力资源,挤压利润空间,及时封禁高风险账户,则意味着“活跃用户数”这一关键指标的下降。
当“经营增长”凌驾于“安全责任”之上,平台便滋生出一种精明的“选择性失明”:对明显诈骗信号“降级处理”,对不正常的网络行为痕迹“弱化处置”,放任虚假信息成为其营收的“流量密码”。
电诈案件的发生,固然不是平台在做,但电信企业与网络平台在其中的失守尤为致命!当然,实名制、大数据算法、AI智能等预防措施都在网络平台推行,相关法规制度也加强了通讯网络平台的责任。但在诈骗者为平台提供丰厚利益后,通过购买广告、开通会员成为平台的“优质客户”,平台的商业利益天平便悄悄压倒了社会责任,这恐怕才是电诈屡屡作祟的真正根源所在!
靠老百姓自己当心防骗,依靠警察在案发后破案追踪,对于电诈犯罪行为而言,无异于靠几片落叶阻挡肆虐的山洪。若通信关口失守、信息审核失灵、资金闸门失效,警察和社区纵有三头六臂,也挡不住有人不断受骗上当。
破局之道,还要归结在重典治乱,亟需以钢牙铁腕的法律条文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制通信商建立虚拟改号拦截库,要求社交平台对仿冒公文实时过滤,责令支付机构完善异常转账熔断机制,否则,就应当让平台为此付出与诈骗者一样的法律惩处代价!
社区应联合警方、金融机构建立“反诈前哨”,将识骗宣传教育精准送达易受骗人群。以“零容忍”“强有力”的平台法律责任推行,让平台在利益与责任面前,首先选择责任。唯有当技术防线筑高、监管利剑悬顶、社区网络织密,电诈防护网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