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科院”)深刻把握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要求,深入打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发展新质生产力排头兵、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排头兵,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为集团公司全面建设世界一流清洁低碳能源科技领军企业注入持久动力。
电科院作为国家能源集团科技板块的领军企业已逐步成长为发电专业门类齐全、节能环保技术领先的电力产业研究院。目前,电科院正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聚焦科技引领和服务支撑,坚持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双轮驱动”,建强“科技创新、支撑保障、成果转化”三大体系,聚焦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新一代煤电,形成了“四个专业品牌子公司、六个技术服务分公司”的格局。
“科改行动”引领科创新格局 数字化转型提升竞争力
电科院立足集团公司电力产业研究院的定位,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集团战略,聚焦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煤电低碳化改造、氢能产业发展等领域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解决能源电力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由电科院牵头,联合海康威视、中国矿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能海康曜视等合作研发的“基于AI+多维感知的煤质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体系化应用”新技术,实现了煤质关键指标的在线精准检测,将煤炭检测耗时从原来的8-24小时缩减至2分钟以内,实现了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飞跃。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在国家能源集团、华润电力等煤炭上下游产业链投运30余台,通过搭配采样机在线运行,样品代表性大幅提升,实现了对煤的发热量、灰分、全硫、全水、挥发分、灰熔点等多指标实时输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未来将重塑煤炭购销结算、清洁高效利用和碳足迹管理方式,为煤炭产业链安全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把创新作为引领电科院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重大科技攻关和前沿原创技术为引领,依托重大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装备升级,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6月28日,国家能源集团在北京发布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标志着我国能源行业正式迈入全场景智慧化升级新纪元。作为集团科技创新主力军,电科院牵头承担火电大模型研发任务,联合30余家集团系统内电力企业与头部AI公司,统筹推进L1火电专业大模型的研训和能力提升、业务场景的解析及试点应用,历时140天攻克技术难关、突破行业壁垒,为“擎源”注入强劲的火电基因。
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AI等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深度赋能核心业务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应用,推动科研创新、检测认证、技术服务等传统业务向智能化、精益高效方向发展,实现核心业务全要素数智化感知,形成“技术+平台+数据+应用”的数字发展新模式,推动业务提质增效,提升电科院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一体协同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坚持“一体化”“一盘棋”理念,强化电科院与集团内各单位之间,与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电科院内部各单位之间协同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持续提升电科院价值创造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充分运用好国资委“科改行动”政策,以改革的视角审视问题、以改革的思路解决问题,以改革的新突破开创发展新局面。切实把提升国有企业战略功能价值放在优先位置,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成果产出效益不断提升
近年来,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化建设,建立健全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加大高端人才引培力度,强化人才激励考核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瞄准新领域新赛道的重大前沿颠覆性技术,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重大横向科技项目研发;发掘产业重大共性问题,开展应用科技研发,解决重大生产技术难题,实现生产、科研双向互动与融合发展,为集团电力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科技保障。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开展全方位技术攻关。围绕“2030”重大专项、新一代煤电建设,服务集团示范工程,开展煤电超灵活、安全快速启停、生物质掺烧、掺氢掺氨、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究,推动煤电机组绿色灵活低碳转型发展;深度参与南疆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及风光大基地建设,开展构网型新能源技术、水电机组调相技术研究,提升支撑电力系统能力,促进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开展碳计量技术研究和平台建设,助力构建精准高效的碳排放监测体系;开展大模型等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电力产业向数智化转型升级。
加强科技成果凝练,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以煤质快检技术产业化为引领,加速推进外购煤煤质快检全覆盖。加强与集团内外科技企业合作,遴选市场前景广阔的高价值科技成果,采取技术许可、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加快转化应用,实现科技价值与商业价值双赢。(宁夏新闻网记者 胡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