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杨泠然 文/视频)8月30日,在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期间,沙特阿拉伯嘎迪控股公司执行总裁贾玛力・萨勒姆・蓝达迪一行人员驱车来到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探寻助力沙特实现“农业自主发展”的“绿色魔法”——高效智能恒温节水光伏大棚。
上午10时许,他站在挂满红黄两色彩椒的大棚里,品尝着大棚中种植的各色小番茄和彩椒后,连连称赞。
沙特阿拉伯地处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低,传统温室大棚难以大面积实施,种植的蔬菜、水果质量不稳定,大部分依赖进口。
缺水、缺电是沙漠地区发展的短板,那就利用风、光、沙的优势弥补。多年来,宁夏旱区节水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孙兆军带领科研团队潜心实践,探索高效智能恒温节水光伏大棚技术,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弥补旱区缺水短板,实现“零能耗”环境调控。
棚顶的透光光伏板将烈日转化为电力,智能系统通过通风-雾化装置调节湿度,地下由废旧轮胎创造的复合渗灌管道默默输出来自水资源循环系统的滋养液。棚内智慧环境监测站显示:温度25.1℃、湿度55%;光伏系统今日已发电318千瓦时,每天每棚预计发电500多千瓦时。
红寺堡4个示范大棚的数据显示,该技术节水率达40%,土地利用率超90%,种植高档果蔬单棚年净利润10万元以上,可使用20年。
摆世荣是永新村村民,也是示范基地唯一的长期工人,她告诉记者,大棚种上后,只需要一人管理,大棚自己能处理很多问题。
“耐盐碱,病虫害也少,一年能种两茬半,收入也高,目前来看,这个大棚没什么缺点。”她说。
11时许,来自沙特、摩洛哥、巴林等9个国家的30名阿拉伯水利技术人才培训班学员赶来,进入大棚参观学习。
“大棚在沙尘暴天气中能稳定运行吗?”有学员问。
“经历过阵风13级考验。”技术人员说。
“余电上网,上哪里的网?”沙特贾玛力・萨勒姆・蓝达迪问。
孙兆军转身指着背后几米外的高压电线说:“就接入门口的电网,自发自用外还能创收。”
贾玛力・萨勒姆・蓝达迪表示,这项中国的高科技项目从气候适应、环境适配、资源节约等多维度满足沙特阿拉伯的需求,解决了传统农业种植的痛点,具备在沙特大面积推广的条件。“我要把中国的高科技带回去,两年后,我们也会有1万亩的沙漠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