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宁景百村”在“串珠成链”中读懂绿水青山的幸福密码
2025-09-02 22:42:35   
2025-09-02 22:42:35    来源:宁夏新闻网

  当贺兰山微风拂过古村屋檐,黄河细浪轻拍湿地苇荡,“宁景百村”正以“串珠成链”的智慧,将散落的自然与人文瑰宝,织就成幅生态与发展共生的画卷。“百村”入画,是贺兰山麓古村与黄河岸边湿地的对话,是干涸河谷沧桑与生态田园鲜活的交融,更是“绿水青山”向“幸福靠山”的生动转化。

吴忠市利通区牛家坊民俗文化村。

  生态文化瑰宝连成整体风景

  “宁景百村”以生态脉络为线,将贺兰山古村、黄河湿地、黄土窑洞、戈壁烽燧等分散资源串联成“一步一景、一村一韵”的整体。

  在这里,海原县盐池村干涸河谷成了展示干旱地区生态变迁的天然展馆;黄土窑洞化身承载农耕文明的活态博物馆。游客从烽燧遗址走向枸杞园,触摸的是历史厚重,更是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自然过渡;黄河岸边,湿地与村落相依、荷花与候鸟相伴,昔日“边角地”成了夏日里最动人的生态坐标。

  贺兰县四十里店村依托贺兰山东麓灌溉与农田优势,疏通村内水系打造景观水道,搭配石桥、木栈道与垂柳,还原“小桥流水”意象。闲置农田改造成“稻渔空间”,用作物勾勒江南水乡与传统纹样,实现“远观成画、近赏有景”。村民庭院统一“前庭后院”,前庭植绿、后院设景,推门见青瓦白墙映碧水,成就“一户一景、一步一江南”。这并非复制江南,而是以西北生态为底色,用江南元素重构乡村空间,形成“西北肌理 + 江南意境”的独特反差。

  贺兰山的雄浑、黄河的灵动、黄土的厚重,借“百村”这根“生态线”拧成宁夏乡村独特的文旅基因,让每个村落不再单打独斗,而是依托全域优势绽放专属光彩。

中卫市中宁县黄羊古落。

  自然历史村落承载文明基因

  “宁景百村”以自然村落与生态资源为“主载体”,成为生态保护的践行者、文化传承的讲述者、游客体验的参与者。

  泾源县冶家村的村民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不仅提供农家餐饮,更增设住宿与乡村体验项目。傍晚时分,游客可在小院闻桃花、油菜花清香,参与采摘蒲公英等农事活动。这种“农家乐+乡村体验”的模式,既满足游客对乡村生活的多维度需求,又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更让村民深度参与旅游经营,共享发展红利,为乡村旅游注入内生动力。

  西夏区镇北堡镇华西村以影视文化为脉络,将乡村场景与影视元素深度融合,部分农房改造成“影视主题民宿”,还原西北民居风貌;村内步道设影视海报打卡点、经典台词标识牌,村民化身“影视讲解员”,分享拍摄幕后与村落发展故事。最终形成“游影城、住华西、品乡韵”的消费闭环,实现从“景区客流”到“村落留客”的转化。当村民用方言讲电影故事,游客在果园采摘枸杞,村落便成了生态与文旅无缝衔接的纽带。

银川市西夏区镇北民宿村。

  美好生活需求实现价值跃升

  “宁景百村”打破“保护不能发展、发展必破生态”的悖论,证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转化,能带来比短期收益更珍贵的长远福祉。

  西吉县龙王坝村坐落于六盘山脚下,依托梯田叠嶂、杂粮满田、果林点缀、龙泉湾独具魅力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成千亩桃花观光园、农家餐饮中心、窑洞宾馆,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滑雪”的全季体验,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如今,村里56间窑洞宾馆带动40户民宿改造,70位村民从生产者转变为经营者,常年参与旅游就业;“旅游+培训+研学”的特色模式,丰富了宁夏乡村旅游业态。

  在六盘山下的村落,村民守着“青山”不再穷,古宅修缮成民宿,家门口就能挣“生态钱”;在黄河湿地旁,渔民变身“生态向导”,守护候鸟时迎来摄影爱好者。当“宁字号”品牌擦亮这串“珍珠”,人们走进宁夏乡村,看见的不仅是贺兰山的雄伟、六盘山的温婉、黄河的秀美,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让生态保护有温度,让乡村振兴有底色,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村落烟火气中落地生根!这便是“宁景百村”最动人的风景。(宁夏新闻网记者 胡琴 文/图)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