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四度折桂,银川投资热土何以持续“滚烫”?
2025-09-10 22:26:26   
2025-09-10 22:26:26    来源:宁夏新闻网

  9月9日,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投洽会”)在福建厦门开幕,“中国投资热点城市”系列活动在投洽会期间举办,宁夏银川因其较好的投资热力、产业活力再次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实现了该项荣誉的“四连冠”。(9月9日新华网)

  这份“滚烫”,首先热在产业根基的“硬核实力”。银川的产业布局,从不是跟风追热点,而是把自身禀赋炼就成“独门绝技”。看新材料,隆基、中环等龙头聚成“中国新硅都”,半导体级单晶硅产能占全国三分之一;看新能源,汉尧石墨烯材料拿下90%市场份额,绿电小镇让“风光”变成发展动能;看特色产业,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年产值突破360亿元,枸杞产品远销27国。更难得的是,银川不满足于“靠山吃山”,六盘山实验室150余名精英专攻“卡脖子”技术,全国首个葡萄酒产业创新中心服务百家酒庄,14万大学生扎根,创新的火苗越烧越旺。银川正是把资源优势、创新活力拧成一股绳,让产业脊梁挺得更直。

银川市怀远路夜景。

  战略领先一步,发展快人一路。银川的“热”,热在格局、热在视野。它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以首府担当示范引领、服务流域。53.4%的经济首位度,突破10万元的人均GDP,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区域带动力、产业控制力和资源支配力。银川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不是因为风来了才站上去,而是早就在那儿筑好了台、布好了局。

  产业“新”意盎然,动能澎湃不息。银川不拼资源拼路径,不吃老粮种新田。你看,“三都五基地”的蓝图不是纸上画画,而是地上长出来的产业森林。“中国新硅都”聚链成群,“世界葡萄酒之都”香飘国际,“算力之都”无问西东。全球最大液态奶工厂、全国最大工业蓝宝石基地、市场占有率90%的电池材料……这些不是散点开花,而是一盘大棋。银川把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语言,把气候特点变成经济热点,让“先天优势”长成了“后天胜势”。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银川深知,资源会枯竭,机制才会长青。它敢为人先:西北首推“免申即办”,企业办事像“点餐”一样方便;“营商环境促进局+审批服务管理局”双轮驱动,设立“企业家日”,把尊重企业写进行动里。它更懂得“抓创新就是抓未来”:六盘山实验室攻坚“卡脖子”技术,葡萄酒创新中心服务百家酒庄,两年引进14万青年人才——这些不是政策口号,而是发展底座。银川用创新的“软环境”培植产业的“硬实力”,用人才的“活水”浇灌创新的“高地”。

  这份“滚烫”,也热在开放大门的“越开越大”。没有海岸线,就把“公铁海空”织成网;身处西北内陆,就把中阿博览会变成“朋友圈”。向西,银川-布达佩斯班列把汽车配件送进欧洲;向南,“点对点”班列对接东盟市场;向东,借港出海实现“一次查验、全域通关”;向北,打通蒙俄资源通道。第七届中阿博览会上,54个合作项目签约143亿元,特色商品展让17国好物“一站式购全球”。从古代丝路重镇到如今“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银川用实际行动证明:开放不是选择题,而是发展的必答题。当2026年U20女足亚洲杯、览山音乐季与马拉松赛轮番上演,商文旅体的融合更让这座城市的开放充满烟火气。

  说到底,银川的“热”,是一种生态、产业、营商、人文协同进化的“系统热”,是一种国家战略与地方作为同频共振的“时代热”。它不靠单点突破,而靠系统赋能;不靠短期刺激,而靠长期积累。这座西北之城,正用它的定力、魄力和魅力告诉世界:投资热土,不只在沿海,更在那些看得清大势、抓得住新机、耐得住性子、打得开格局的地方。

  黄河九曲,奔涌向海;银川逐梦,步履铿锵。从2939亿元的GDP到突破10万元的人均GDP,从“三都五基地”的蓝图到“双中心”的算力优势,这座城市的“滚烫”,是战略定力的坚守,是改革创新的勇气,更是开放包容的胸怀。四度折桂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更多投资者带着梦想而来,当更多创业者在这里扎根生长,银川必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热土依旧,机遇正新。愿更多人与银川同行,在黄河之滨、贺兰山下,共赴一场时代之约。(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邓随新)

【编辑】:任岚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