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 APP弹窗广告为何能成为“偷时间的贼”?
2025-09-12 08:53:41   
2025-09-12 08:53:41    来源:宁夏新闻网

  弹窗广告倒计时肉眼可见的慢——页面显示过去了30秒,而记者手中的计时器显示,实际过去了40秒。这是记者观察到的一款网络小游戏弹窗广告的实际情况。有网友将存在这一“怪象”的弹窗广告戏称为“偷时间的贼”。此外,一些App的弹窗广告出现过于频繁。记者用某小说阅读App看了10分钟小说,出现6次弹窗广告,其关闭按钮还很小,一旦触碰到其他位置,就会立刻被“弹”到其他广告界面。 (9月10日《法治日报》)

  10分钟内弹出6次广告、倒计时“偷跑”多耗10秒、关闭按钮小如米粒、误触即跳转至陌生界面……《法治日报》记者实测的App弹窗乱象,戳中了无数用户的痛点。这些“偷时间的贼”不仅搅乱了正常使用体验,更涉嫌违反《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可为何在多重法规约束下,弹窗广告仍能肆意“乱弹琴”?答案显然在于治理环节的“失力”——违法成本低、监管有漏洞、标准不细化,若不针对性破局,再多规定也只是“对牛弹琴”。

网络图片

  弹窗广告的“嚣张”,本质是违法成本与收益的严重失衡。按照现行规定,违法弹窗广告最高处罚仅3万元,这对盈利丰厚的互联网平台言,不过是“九牛一毛”。反观弹窗广告的收益:高频次弹窗能提升广告曝光量,“偷时间”的倒计时、难关闭的设计能强迫用户观看,误触跳转还能带来额外流量转化。当“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收益”,平台自然缺乏整改动力,甚至把“钻法规空子”当成商业模式——反正被罚也只是“小代价”,继续推送才能“赚大钱”,这种“罚不疼、管不住”的现状,让弹窗乱象有了滋生的土壤。

  更令人无奈的是,现有监管与技术手段难以跟上乱象“升级”的速度。一方面,法规虽明确要求弹窗广告“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但对“倒计时准确性”“关闭按钮尺寸”“弹窗频率上限”等细节缺乏统一标准。比如“一键关闭”如何界定?按钮多大才算“显著”?10分钟弹6次是否属于“过度推送”?标准模糊导致平台有恃无恐,也让监管部门执法时缺乏明确依据。另一方面,弹窗广告的“伪装术”不断更新:从伪装系统提醒到“弹中弹”叠加,从“摇一摇跳转”到隐藏在剧集里的“会员也无法跳过”广告,监管的监测技术若不能同步升级,就只能陷入“发现一个、整改一个,却总有新乱象冒头”的被动局面。

  用户的“维权困境”,进一步纵容了弹窗乱象的蔓延。对普通用户而言,遇到恶意弹窗,大多只能选择“忍一忍”或“卸载App”——投诉举报流程复杂,需留存截图、记录时间、找到投诉渠道,即便成功反馈,也可能仅换来平台的“象征性整改”;而对平台来说,单个用户的不满几乎不会影响其整体运营,只要大部分用户“懒得较真”,弹窗广告就有存续空间。这种“用户维权成本高、平台违约代价低”的反差,让治理失去了来自消费者端的“监督助力”,形成了“平台乱推、用户忍受、监管乏力”的恶性循环。

  要根治弹窗乱象,不能再停留在“出台规定”的层面,必须拿出“精准打击”的硬手段。首先,需提高违法成本,将处罚金额与平台营收、弹窗数量挂钩,让“天价罚单”成为震慑,让平台不敢再抱有“罚小钱赚大钱”的侥幸。其次,要细化法规标准,明确弹窗频率上限、关闭按钮尺寸、倒计时误差范围等,让监管有章可循,也让平台知道“红线在哪里”。最后,需强化技术监管,建立全国统一的弹窗广告监测系统,自动识别恶意弹窗并实时预警,同时简化用户投诉渠道,比如在App内设置“一键举报弹窗”功能,让用户成为治理的“眼睛”。

  弹窗广告看似是“小麻烦”,却直接影响着用户的数字生活体验,更关乎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若任由乱象持续,不仅会消耗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更会破坏整个行业的生态。唯有让监管“长出牙齿”、让法规“落到实处”、让平台“付出代价”,才能彻底终结弹窗广告的“乱弹琴”,还给用户一个清爽、有序的使用环境。(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郭元鹏)

【编辑】:任岚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