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塞上江南新画卷·文旅奋进新宁夏丨石炭井何以成为光影追逐的“年代剧圣地”?
2025-09-17 10:54:00   
2025-09-17 10:54:00    来源:宁夏新闻网

  斑驳的街道、静止的铁轨、早已停转的矿井,仿佛一切都被时间按下了暂停键。然而,当导演和摄影师走进这里,却像发现了一个“未曾设防的影棚”:年代感扑面而来,生活痕迹随处可见,连空气里都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气息。9月16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五市文旅部门协办的2025宁夏文旅高质量发展采访活动走入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一座沉睡多年的煤城——石炭井。

  没有刻意迎合影视而布景,却因自身的真实与沧桑,成为剧组竞相追逐的“年代剧圣地”。这片土地不仅承载了煤炭工业的辉煌记忆,也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与情感。

  工业遗址中的历史质感:凝固的时光里藏着鲜活过往

  石炭井是新中国“一五”时期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几代人曾在这里挥洒汗水。如今,矿井早已停歇,但成片的厂房、窑炉、传送带廊道依然屹立。它们不是冰冷的废墟,而像是凝固的时钟,完整保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肌理。

  “这里是一部活着的时代年谱。”讲解员手指着街巷两侧的老店铺,语气中满是自豪。走在石炭井的街巷间,时光仿佛倒回数十年前:“利民眼镜商店”的木质招牌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东辉烟酒商行”的玻璃柜台里还摆放着老式包装的商品模型,国营饭店的木匾边缘虽有些磨损,却依旧透着当年的规整;居民楼窗台上的铁护栏、楼道里的木质扶手、墙面上的水泥花砖,都与数十年前的生活一脉相承。“以前这条街可热闹了,下班时间矿工们穿着工装在街上走,饭店里满是吃饭的人,商店门口挤满了买东西的居民,现在虽然安静了,但这些老物件、老场景,一看就想起过去的日子。”这样的真实感,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场景中。

  “编外向导”葛义红:用记忆为影视创作“导航”

  石炭井之所以能持续吸引剧组,不只是因为有可供拍摄的场景,更因为有一群像葛义红这样,用记忆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老居民。今年62岁的葛义红是石炭井退休返聘的环卫站长,也是剧组口中的“编外向导”,从《山海情》剧组到《万里归途》团队,几乎每一个来石炭井拍戏的剧组,都得到过她的帮助。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这里的哪个沟沟坎坎、哪栋老楼的历史,我都门儿清。”葛义红笑着说。去年《万里归途》剧组需要找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营邮局场景”,葛义红带着剧组工作人员绕到老街区深处,找到了早已停用的“忙崖镇邮电所”,完全符合剧组的拍摄需求,“当时导演都惊呆了,说找了好几个地方都没这么合适的,没想到在石炭井藏着这么个‘宝贝’”。

  几十年来,她和许多老居民一样,始终没有离开石炭井。日复一日的守望,使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熟悉远远超过地图。正是这种“活地图”般的本地记忆,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最精准的指引,也让小镇的生活痕迹在镜头中更加真实。

  “与生俱来”的光影视角: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年代感

  来过石炭井拍戏的导演们说,石炭井的“年代感”不是布置出来的,而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褪色的红砖、锈迹斑斑的铁轨、矗立半世纪的烟囱……这些都带着与生俱来的影像气质。无论是《山海情》里西海固的风土人情,还是《万里归途》中需要的真实背景,都能在这里找到呼应。

  对创作者而言,这里无需粉饰,它本身就是一座天然影棚;对本地人而言,这里不是道具,而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生活与影像同频”的特质,让石炭井区别于其他影视基地——它不是为了拍戏而建的“人造场景”,而是承载着一代人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家园”,这种真实,正是年代剧最珍贵的灵魂。

  一座小镇的守望与新生:从“煤城记忆”到“文旅新标”的进阶之路

  “我们希望大家看到的不是一个被遗弃的矿区,而是一段可以继续讲述的生活。”讲解员的这句话,道出了石炭井当下的发展方向。如今的石炭井,正以“年代剧圣地”为起点,在守护历史记忆的同时,探索文旅融合的新生之路,让沉睡的煤城重新焕发活力。

  在影视IP的带动下,石炭井正逐步打造“年代文化体验区”。一方面,当地对老街区、老厂房进行保护性修缮——保留“利民眼镜商店”“东辉烟酒商行”等老店铺的外观风貌,复原矿工宿舍、国营饭店等场景,让游客能直观感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另一方面,推出“影视打卡路线”,将《山海情》《万里归途》等剧组的拍摄地标注出来,配备“老居民讲解员”,像葛义红这样的本地老人会带着游客重走拍摄路线,讲述镜头背后的矿区故事。同时,石炭井还计划打造“工业文化博物馆”,收集矿工使用过的安全帽、矿灯、工具,展示煤炭开采的历史资料,让游客了解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历程。

  此外,石炭井还在探索“影视+民宿+文创”的融合模式。目前,当地已将部分矿工宿舍改造成“年代主题民宿”——房间里摆放着老式衣柜、黑白电视、搪瓷脸盆,床单被褥也是上世纪的款式,游客住进来就能体验“复古生活”;文创产品方面,以石炭井的老场景、老物件为灵感,设计出“矿井主题钥匙扣”“红砖纹样笔记本”“影视场景明信片”等产品,让游客能把“石炭井记忆”带回家。未来,石炭井还计划举办“年代影视文化节”,邀请剧组、演员来此举办影迷见面会,展映年代剧作品,吸引更多影视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让“年代文化”成为石炭井的独特标签。

  今天的石炭井,既是镌刻在贺兰山脚下的煤炭记忆,也是被镜头重新点亮的光影新地标。它没有矫饰的华丽,却有岁月沉淀出的厚度,有生活留下的真实;它不仅承载着一代人的工业情怀,更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书写着“老矿区新生”的故事。在宁夏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石炭井不仅是影视创作的宝库,更是一扇打开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人们能看见宁夏的厚重历史与时代印记,能感受到工业文明与现代文旅碰撞出的火花,更能体会到一座小镇在时代变迁中,对记忆的守护与对未来的探索。

  石炭井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人看见;石炭井的魅力,也必将吸引更多人走来。而这座小镇的未来,也必将在“守得住记忆、看得见新生”的道路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宁夏新闻网记者 朱敏 实习生 王笑 文/图/视频)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