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张玉川:“铁裁缝”的三十八载炽热初心
2025-09-23 23:35:32   
2025-09-23 23:35:32    来源:通讯

张玉川

  在工业世界的肌理中,焊接是连接钢铁的脉络,赋予冰冷的金属以生命与温度。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常被赋予一个质朴而贴切的称号——“铁裁缝”。他们以焊枪为针,以金属为布,缝制出一件件坚固的工业艺术品,充分展现了焊接中国精度。

  而在宁夏电力行业,国能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热机设备管理部焊接班技术员、高级技师张玉川,便是这样一位技艺超群的“铁裁缝”。三十八载春秋,他坚守在焊花四溅的生产一线,从青葱岁月到年逾半百,将全部的专注与热忱倾注于方寸之间的焊口之上。凭借其卓越的技艺与贡献,张玉川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大国工匠”称号,实现了宁夏在该领域零的突破。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三十八年来默默耕耘、极致追求的最好注解。

  焊花照亮的梦想起点

  1987年,年轻的张玉川初入电厂。那时的他,对眼前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工作中每当他看到老师傅进行焊接作业的场景。弧光闪烁,焊花飞溅,如同夜空中最绚烂的烟花。老师傅在光芒中心,手持面罩,身形沉稳,动作行云流水,仿佛一位艺术家在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那淡定从容的身影,与炽热激烈的焊接场景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深深烙印在张玉川的心里。

  就是那一刻,一颗梦想的种子悄然埋下。“我也要练就过硬的焊接技术!”这个单纯而坚定的想法,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起点。他知道,这炫目的光芒背后,绝非一日之功。

  于是,往后的日子成了单调而艰苦的重复。平焊、横焊、立焊、仰焊,他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反复练习,追求着焊缝的平整与均匀;电弧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他一种技术一种技术地用心钻研,琢磨着不同材质的特性与焊接参数的匹配。电焊弧光灼伤眼睛是家常便饭,夜里常常双眼刺痛、泪流不止,不得不用凉毛巾敷着才能勉强入睡;飞溅的焊渣烫穿工服,在皮肤上留下一个个印记,被他戏称为荣誉的勋章。正是这段看似枯燥的磨砺期,为他日后精湛的技艺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也将“专注”二字刻入了他的职业基因。

  危急时刻的担当与“笨办法”

  真正的工匠,不仅在于日常的精益求精,更在于危急关头的敢于担当和能够担当。张玉川的职业生涯中,数次临危受命,用他的技术与意志力,化解了生产中的重大危机。

  一次深夜,电厂锅炉省煤器下联箱突发严重缺陷,必须立即进行焊接抢修。现场环境极其恶劣,热浪扑面,人即便站着不动也会瞬间大汗淋漓。更棘手的是,缺陷位置在联箱内部,管排间距异常狭窄。常规思路是割掉几根管子,开辟出维修通道,但这意味着更长的抢修时间和更大的经济损失。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张玉川站了出来。“我来吧,给我找瓶洗洁精来!”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他想出了一个最原始却也最有效的笨办法。他只穿着一条短裤,将全身涂满润滑的洗洁精,硬是靠着一股狠劲,从几乎不可能通过的狭窄管排缝隙中挤了进去。进入内部后,穿戴好厚重的防护装备,在闷热、缺氧、空间极度受限的环境下,寻找缺陷点开始焊接。

  从深夜到黎明,焊枪的嘶鸣声持续不断,连续工作8个小时最终完成此项任务。当他从管排中艰难地爬出来时,由于长时间高温炙烤,洗洁精和灰尘的混合物堵塞了毛孔,他全身红肿,刺痒难忍,人已接近虚脱。但正是他这个笨办法,为公司争取了宝贵的抢修时间,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另一次考验则关乎他个人的身体健康。公司1号炉过热器爆管,需紧急停炉抢修,技术层面上唯有张玉川能胜任。然而不巧的是,他六天前刚做完阑尾切除手术,正在家中休养。班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电话给他,本想请他进行电话指导,但张玉川在了解情况后,不顾家人劝阻,毅然赶赴现场。

  他心里清楚自己的身体的现状,也做了简单的准备——从家里带了一条新毛巾,紧紧垫在腹部的刀口上,再用工作服外的皮带死死勒紧,以期压迫减轻疼痛。随后,他便带着工具钻入了炉膛。在间距不足30厘米的密集管排间,他需要不断地变换姿势:横卧、仰卧、侧翻。每动一次,腹部刚刚缝合的伤口就传来阵阵撕裂般的剧痛。耀眼的焊花照亮了他面罩下的脸庞,汗水大滴滚落,无人知晓那其中掺杂着多少因强忍疼痛而流出的冷汗。

  就这样,他咬着牙连续工作了四天三夜,凭借高超的焊接技术,高质量地完成了全部32道焊口。当他最终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从炉膛爬出来时,脸色煞白,几乎无法站立。果然,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他腹部的伤口再度撕裂,已严重感染发炎,不得不返回医院进行二次清创和缝合。对于这段经历,他事后并无太多豪言壮语,只是平淡地说:“那是公司的关键时期,设备等不起,我心里着急。”

  思创新创造千万价值

  三十八年的积累,让张玉川的技艺从“工”升华到了“匠”。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焊接任务,更开始着眼于解决生产中的疑难杂症及专业技术难题。通过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面对锅炉过热器联箱隔板焊接难题,在没有成熟、现成的技术方案状况下,自己动手研制专用焊钳,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填补了此项技术空白,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约检修费用216万元。他首创破坏性恢复法,对锅炉低温过热器进行大胆的技术改造,直接挽回经济损失840万元。他发明制作的专用工具悬吊挂钩,巧妙解决了特定工况下的施工难题,因其简单、实用、高效,在全国电力检修行业得到广泛推广使用,创造了远超想象的社会价值。

  据统计,张玉川主导和参与的技术革新、攻关项目成功率达100%,累计为企业节约检修费用超过300万元。此外,他精湛的高温高压带压堵漏技术,多次在危急关头避免停机停炉事故,按每次事故造成的损失计算,直接挽回的经济损失已超过1000万元。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苦心钻研和智慧火花,是一位工匠创新力与成就力的最直观价值体现。

  薪火相传的师者之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深谙此理的张玉川,从未将自己的技术视为私产。他深知技能传承对于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因此,他将大量的心血投入到“传、帮、带”传授焊接技艺。

  他乐于传道授业,不仅是本单位的年轻焊工,只要有人求教,他总是倾囊相授。他积极参加宁夏及各企业组织的技能提升培训工作,担任培训讲师及实操教学,将自己几十年总结的经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人。他带徒弟不仅教技术,更教态度、教精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什么是工匠精神。

  多年来,经他亲手培训和指导的焊工超过500人次,他们大多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其中多人在各类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荣获“赛上技能大师”并成立工作室,为宁夏及各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完美展现了作为一名大国工匠所应具备的传承力。

  执着坚守、初心不改

  三十八年的坚守与付出,为张玉川赢得了很多的荣誉: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中国电力楷模、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赛上工匠、塞上技能大师……他曾入选2018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获得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直至今日,终获“大国工匠”这一国家级殊荣。

  每一张证书,每一块奖牌,都是他一个焊口一个焊口焊出来的实至名归。然而,在同事们眼中,他依然是那个不善言辞、埋头苦干的张师傅。焊枪响起,弧光闪耀,他依旧会全神贯注地俯下身去,追求着那一道完美的焊缝。

  张玉川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戏剧性情节,有的只是一名普通技术工人三十八年的专注、坚守、担当与创新。他以钢铁为卷,以弧光为笔,用自己的巧手与初心,绘制了一名中国工匠最朴实的画像——在平凡的岗位上,将每件事都做到极致,便是最大的不平凡。他是宁夏的骄傲,更是这个时代所呼唤的,真正的大国工匠。(宁夏新闻网记者 闫文丽 文/图/视频)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