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用“中国红”激荡“中国心”,宁夏双节图景里的家国共鸣
2025-10-01 22:03:33   
2025-10-01 22:03:33    来源:宁夏新闻网

  银川人民广场的花坛簇拥着鲜艳国旗,贺兰山下的村庄灯笼映红了青砖灰瓦,中卫沙坡头景区的“中国红”装饰与黄河落日交相辉映——金秋双节之际的宁夏,正以塞上独有的辽阔与温情,将“中国红”铺满城乡角落。这抹红色,不再是单纯的节日装饰,而是穿透地域、直抵人心的精神符号,既勾勒出宁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更激荡起亿万中华儿女共有的“中国心”,让家国情怀在塞上大地焕发别样光彩。

国庆、中秋“双节”之际,银川市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商圈社区等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氛围。图为宁夏博物馆前设置的“欢度国庆”主题花坛。 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王洋 摄

  “中国红”里,藏着宁夏的历史传承与家国担当。在宁夏博物馆,“红旗漫卷六盘山”主题展览中,泛黄的革命文献与鲜红的党旗静静陈列,参观者驻足凝视红军长征时用过的马灯、水壶,仿佛能听见当年“红旗漫卷西风”的豪迈回响。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前,少先队员们举着小国旗,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刻前宣誓,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宁夏的“中国红”,从不缺少厚重的历史底色:从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的峥嵘岁月,到三线建设时期各族群众扎根戈壁的奉献,再到新时代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奋斗,这抹红色始终是宁夏儿女砥砺前行的精神旗帜。当银川市民在人民广场的国旗前合影,当吴忠市的回族群众用剪纸技艺创作“民族团结迎国庆”作品,“中国红”便成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让家国担当在传承中愈发坚定。

  “中国红”里,漾着塞上烟火的民生温度与情感共鸣。节日的银川怀远观光夜市,红灯笼串起市井烟火,烤羊肉串的香气与游客的笑声交织,摊主们挂在摊位前的小国旗随风摇曳;石嘴山市的社区广场上,“中秋赏月·国庆联欢”活动热闹上演,各族居民围坐在一起吃月饼、唱红歌,小朋友们挥舞着国旗在人群中穿梭。这抹“中国红”从不局限于庄重的仪式,更浸润在寻常生活的点滴里:是固原市的果农们在苹果园里悬挂国旗,庆祝丰收的喜悦;是中卫市的民宿老板在院落里摆上国旗造型的花灯,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工人在车间门口贴上国旗贴纸,为假期坚守岗位注入动力。当“中国红”与羊肉臊子面、盖碗茶等宁夏元素相遇,它便从抽象符号化作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让“家国”二字不再遥远,而是变成每个人心中对团圆的期盼、对祖国的祝福。

  “中国红”里,跃动着宁夏发展的时代脉搏与未来期许。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企业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外墙电子屏循环播放着“祝福祖国 繁荣昌盛”的标语,工人们正赶制出口海外的光伏组件;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移民新村的文化广场上,“乡村振兴迎国庆”的横幅格外醒目,村民们通过直播带货推销家乡的枸杞、葡萄酒,让“宁夏特产”走向全国。“中国红”在这里,是发展的动力象征:从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的绿色发电,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品牌崛起;从“东数西算”宁夏枢纽节点的建设,到“一河三山”生态保护的持续推进,宁夏正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劲头,让“中国红”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当游客在沙湖景区乘坐游船,看着湖面倒映的国旗与芦苇荡相映成趣,便能读懂这抹红色背后的深意——它不仅见证着宁夏从“苦瘠甲天下”到“塞上江南”的蜕变,更承载着宁夏儿女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当夜幕降临,银川阅海湖畔的灯光秀亮起,“中国红”与贺兰山的轮廓交相辉映,无人机编队在空中组成巨型国旗图案,引得市民纷纷驻足拍照。这抹红色,早已超越了视觉的意义,成为宁夏精神的缩影、“中国心”的共鸣。它记录着历史的荣光,承载着民生的温度,指引着未来的方向。在宁夏的双节图景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个省份的繁荣发展,更是一个国家的蓬勃生机——当无数这样的“中国红”在神州大地上绽放,当亿万“中国心”紧紧相依,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郭元鹏)

【编辑】:任岚
【责任编辑】:邵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