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与天边的皎洁明月在金秋长空交相辉映,2025年的国庆与中秋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深情邂逅。这并非简单的时间重合,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理念的生动演绎——中秋的团圆情愫浸润着家国情怀,国庆的时代豪情托举着传统文脉,在8天长假的时光画卷中,铺展出血肉丰满的文化图景与民生答卷。
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在于习俗传承中的与时俱进。中秋的月辉里,始终跳动着不变的文化基因:祭月祈福的古老仪式虽已转化为社区赏月茶会的温情相聚,“举头望明月”的乡愁却在12306购票成功的提示音中有了新的注脚;手工月饼的烟火气虽融入了工业化生产的便捷,但其象征团圆的核心内涵,却在快递小哥的奔波中传递得更远。在宁夏,这份传承更添塞上风情:银川市西夏风情园里,身着传统服饰的演员手持兔儿爷,与游客共诵《中秋月》;吴忠市的群众将八宝茶与月饼搭配,在“望月宴”上展演口弦、踏脚等非遗技艺,让中秋习俗浸润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这种传承不是墨守成规的复刻:当“铁路版”定制月饼出现在复兴号的小桌板上,当中秋诗词朗诵与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在景区同步上演,传统与现代完成了最动人的对话。正如月饼的酥皮包裹着不变的莲蓉馅料,节日习俗的形式迭代始终守护着文化的精神内核。
10月6日,人们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万亩水稻公园赏月。月满中秋,家国同圆。在祖国各地,人们同赏明月、共度佳节。 新华社发
丰收与团圆的主题,在新时代有了更厚重的内涵。“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民谣既藏着农耕文明的印记,也映照着乡村振兴的实景。如今的中秋餐桌上,来自东北的五常大米、云南的高山普洱、新疆的有机葡萄,这些标注着“地理标志”的丰收果实,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亿万农民增收致富的见证。宁夏的餐桌上,这份丰收尤为鲜活:中卫市沙坡头区的枸杞种植基地里,“枸杞红了・中秋庆丰”活动正热闹开展,游客亲手采摘晾晒枸杞,将“宁夏红”装进团圆礼盒;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庄推出“国庆赏月品鉴会”,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酿成佳酿,与月饼的香甜碰撞出塞上丰收的滋味。团圆的场景也早已超越庭院围坐:航天工程师在空间站透过舷窗遥望地球,边疆战士与战友共品“边关月饼”,宁夏黄河岸边的露营地则挤满了家庭,人们搭起帐篷,就着黄河涛声、伴着贺兰山月影吃团圆饭,孩子们举着印有“国旗+月亮”图案的灯笼奔跑。他们的“乐居于此”与“舍小家为大家”,共同让“人月团圆”有了更博大的诠释。从文旅预订量73%的同比增长中,既能看到“流动中国”的活力,更能读懂团圆不仅是空间的相聚,更是心灵的归依。
双节同庆的奇妙际遇,让家国情怀有了最鲜活的表达。“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辩证法则,在这个节日里得到生动印证:铁路检修工深夜为列车“体检”,用坚守保障千万家庭的团圆路,这是“国”对“家”的守护;普通人在朋友圈分享“国旗与月饼同框”的照片,把家庭欢乐融入国家庆典,这是“家”对“国”的呼应。在宁夏,这种呼应更显民族团结的温度:石嘴山市的社区广场上,各族居民共同升起五星红旗,随后围坐在一起做月饼、话家常,国旗的鲜红与中秋的月色交映,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注脚。从“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古将豪情,到当代科研工作者的攻关身影,家国情怀始终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纽带。当敦煌的月牙泉倒映着五星红旗,当阿勒泰的星空下响起归家的汽笛,当宁夏的枸杞田飘出国庆赞歌,我们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强盛,是每个家庭平安团圆的底气;每个家庭的幸福,是国家繁荣的基石。
节日是文化的镜像,更是精神的坐标。这个双节,我们既在月饼的香甜中品味传统,也在出行的便捷中感受发展,更在家国的同频中汲取力量。正如那轮穿越千年的明月,既照亮过古人的乡愁,也见证着今人的奋进——它照过宁夏的黄河古渡,也映着今日塞上江南的繁华。当传统文脉在时代土壤中不断生长,当家国情怀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指引我们在复兴路上笃定前行。(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顾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