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尤天竹 文/图)10月10日,记者从宁夏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宁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
紧紧围绕主线推进经济建设,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突破
坚持在经济规划布局时体现各民族共同目标、制定经济政策时体现各民族共同利益,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宁东基地成为西部首个产值超过2000亿元的化工园区,吴忠仪表等3家企业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特色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超过88%,全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宁夏发展步入量质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黄金时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家底越来越厚实。
紧紧围绕主线推进政治建设,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着力点,大力实施法治护航铸牢主线行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持续巩固发展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好局面。坚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出台《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关于推动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持续推进主线“嵌入式”立法。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各族人民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创新“塞上枫桥”宁夏实践,各地普遍建立“石榴籽”调解室、警务室,综合运用行政、司法、人民调解等方式,处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有力维护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紧紧围绕主线推进文化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取得新成效
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实施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铸魂、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四项工程”,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自治区党委建立“第一议题”导学解读机制,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开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筑牢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政治根基。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方案》,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石榴籽”思政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实现全区高校全覆盖。统筹宣传、教育、文旅、体育等部门力量常态开展文体科普进乡村(社区)活动,组织群团组织开展“七个一批”试点,“以文化心”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研究院,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宁夏卷》,开展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百场万人”宣讲7500多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共同家园、共同身份、共同名字、共同梦想的共同信念深入人心。
紧紧围绕主线推进社会建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现新气象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以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关键,围绕落实国家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创造更多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和迁徙流动的社会条件。推进“红石榴”青少年交流品牌建设,坚持各族学生合校共读、混班混宿,携手福建省举办“闽宁花儿手拉手”等活动2000余场次,开展“宁港澳台一家亲”等活动吸引5.3万名学生参与。推进“山海情”双向就业品牌建设,建成驻外劳动工作站88个、劳动基地48个,有组织、定向化劳务输出31.8万人,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推进“中华情”旅游促融品牌建设,围绕主线升级科创宁东、红色六盘等“二十一景”,开发移民博物馆、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等5条主题线路,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有力实证。推进“一家亲”互嵌社区品牌建设,以“插花”方式统建农房、销售集中住宅小区、分配保障性安置房,123万移民群众互嵌交融,连续42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氛围全域彰显。
紧紧围绕主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绘就天蓝地绿水美新画卷
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各族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足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一河三山”基准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守好各民族永续发展的绿水青山。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腾格里沙漠锁边工程全面收官,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被列入中国十大案例,“草方格”治沙技术荣登联合国“环保500佳”案例,各族群众在共享生态福祉中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四水四定”先行先试,跨省域水权交易10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黄河宁夏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进出,各族群众从“治水、清水”走向“近水、亲水”,唱响了“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儿女护黄河”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雪豹、华北豹在山林间频繁现身,鲜活的“黄河水清、贺兰山美、六盘山绿、罗山翠”生态图景成为各族群众交流融居的“绿色纽带”。
紧紧围绕主线推进党的建设,形成创建示范区工作新格局
自治区党委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全面领导,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督查、政治考察、政治巡视巡察,写入机构“三定”规定,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到干部选用管育带全过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作为干部能上能下、“担当作为好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四个特别”干部队伍。坚持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把落实主线要求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作为发展党员政治审查、民主评议党员重要内容,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