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宁夏广电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等联合制作的《百万大移民》纪录片,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为叙事主线,通过四代移民的生活变化,回溯西海固地区四十余年、涉及123万人的迁徙历程。上集聚焦移民初期克服自然环境挑战的故事,下集则展现新家园的建设成果与乡村未来发展。
西海固,这个名字源自宁夏中南部的西吉、海原、固原三县。移民们的贫困,源于人与水、土等自然资源的错配;而移民的实质,恰是对错配资源的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百万大移民》纪录片记录了西海固四代人的生活变迁,选取了百万移民中具有代表性的平凡人物,串联起中国西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四十余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也展现了在当今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百万移民通过不懈努力和追求,破解生存与生态双重困境,把他乡变故乡,在新家园发展新产业、创造新生活的感人故事。
该片回溯了过去四十多年间,在国家易地搬迁和扶贫政策的有力扶持下,宁夏的123万移民,历经六次大规模搬迁,从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海固地区迁出,诀别过往、寻求新生,书写出饱含悲欢离合、尽显苦辣酸甜的动人诗篇。他们凭借不懈努力与执着追求,破解了生存与生态的双重困境,在新家园发展新产业,创造新生活,将他乡变为故乡,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影片选取百万移民中极具代表性的平凡人物,记录时代浪潮中一群人的命运变迁,从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串联起宁夏人民四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映照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伟大愿景。
图据光明日报客户端
《百万大移民》不仅是历史的回溯,也是未来的启迪。
这场大移民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整合工程。它不仅仅是将人口从A地移动到B地,更是将边缘群体纳入主流发展轨道的社会再造。通过改变地理空间,重构社会空间,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重塑人力资源配置,重构城乡关系。这种整合的复杂性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政府如何协调各方资源,社区如何重建社会资本,移民如何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过程,其中充满试探、调整与创新。
移民工程所折射的,正是中国独特的治理智慧。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规划执行力。从戈壁荒漠到产业新城,背后是持续近30年的人才、教育、医疗、科技、文旅等多领域全方位的闽宁协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鲜活注脚;从早期的单纯安置,到后来的产业配套、就业扶持、心理适应,政策设计越来越精细化、人性化。这种转变在纪录片中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移民案例得以呈现,让我们看到从单向度的政策执行,逐渐转向更具对话性的治理方式。
更为深层的是,这场大移民引发了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当移民们从封闭的山村走向开放的城镇,从熟悉的血缘地缘社会走向陌生的地缘社会,他们必须回答“我是谁”的根本问题。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移民社区如何通过保留部分传统习俗、创造新节日等方式,构建混合型身份认同。这种文化调适过程,实则是对“何为中国”这一问题的微观回应。在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动态平衡。
面对近千万人的命运转折,《百万大移民》提供了难得的深度思考契机。它告诉我们,移民工程的成功不仅在于是否“搬得出”,更在于是否“稳得住”“能致富”;不仅在于经济指标的改善,更在于移民是否获得尊严感、归属感和希望感。移民之初“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现在400多平方公里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从地窨子、土坯房、砖木房到带水泥院子的平房,再到小二层。绿化覆盖率达3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义务坐诊+远程医疗”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专家”。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引入大数据集团、建设智算中心、发展低空经济。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移民群众不仅在物质上脱贫,更实现了精神上跨越。在近40年的壮阔奋斗中,挪出了穷窝、换掉了穷业、改变了穷貌、拔掉了穷根,摆脱了生存与生态的双重困境。
《百万大移民》,既是一部通过讲述农民命运变迁、塑造生动鲜活农民群像的纪录片,也是一部思索农民如何走出贫困和融入强劲时代大潮的纪录片;既是宁夏123万移民群众的奋斗史,也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张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