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宁夏新闻网消息,日前,金凤区首批6名退出领导岗位的资深干部正式赴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些曾担任重要职务的干部,将深入产业基础薄弱、治理难度突出的村庄,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专业支持。
无独有偶,据媒体报道,江西省宜丰县今年8月有213名退出领导岗位的职级干部,该县深化退出领导岗位职级干部管理改革,通过搭建多元化履职平台,让退居二线的职级干部“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在“一线”焕发活力。
因身体、年龄或岗位等原因,有的领导干部在临退休前被组织免去职务,但依然保留相应待遇。这些干部被称为“退二线”干部。在传统行政文化中,“退居二线”往往被贴上“等待退休”的标签,成为一种隐形的人生过渡阶段。一些地方,由于管理制度弱化,考核评价机制缺位,致使部分“退二线”干部长期处于离线状态。事实上,“退二线”并不等于“提前退休”。不少“退二线”干部都曾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政治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沟通协调能力强,是干部队伍中的宝贵财富。如果对“退二线”干部管理不好、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人才资源闲置。
网络图片
为盘活职级干部资源,宁夏金凤区创新建立退岗干部二次建功机制,对40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进行专业画像,统筹组建三支专项队伍:乡村振兴攻坚队聚焦6个重点帮扶村,15人助企服务队对接60家重点企业,基层治理指导组进驻矛盾集中区域。江西宜丰县根据每个退居二线职级干部的专业特长、工作经历、个人意愿等信息,形成“一人一档”,建立健全职级干部人才库。同时,结合改革发展需求,聚焦专项督导、领题攻坚、招商安商等多个领域,设置15项具体专项工作,制定23项任务清单,与职级干部开展座谈访谈,推动职级干部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多元化履职。
如何让“二线”干部在“一线”再建新功?关键在于加强精细化管理。宜丰县将职级干部分层分类,构建A、B、C三级体系。A类干部曾担任县直单位党政正职,由组织部门直管;B类干部未任过党政正职,抽调参与专项工作,由职能单位统筹;C类干部则在本单位留用。这一创新模式,解决了以往“管理松散化”问题。通过建立纪实台账和专项进度追踪,职级干部告别了“报到不履职”的状况。聚焦改革发展主线,选派30名职级干部(A类18名、B类12名)担任专项工作特派员。20名职级干部与“青苗工程”年轻干部结成帮扶对子,在实际工作中搞好“传帮带”。金凤区通过建立“6+5”考核体系,金凤区以6项正面指标和5项负面清单强化实效导向。该机制明确将项目落地实效、矛盾化解率等作为核心指标,对实绩突出者优先晋升职级,首批已有3名干部因驻村工作成效显著获得晋升激励。宜丰县将其全部纳入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实施分类分线考核。A、B类职级干部年度考核由组织部门牵头,A类采取“分管县领导评价+职能单位测评”,B类采取“职能单位评价+民主测评”,C类在本单位考核。建立履职情况定期调度机制,客观公正评价职级干部履职情况,实施“能上能下”动态管理。
金凤区、宜丰县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制度创新是激活人力资源的关键钥匙。通过构建“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就能够让每个干部都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活跃细胞,让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得到充分发挥。这种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改革理念,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需要的基本精神。
有上就有下、有进就有退。进与退是干部队伍新陈代谢的正常现象,更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客观需要。对干部自身来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正确看待“进退留转”,坚决克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懈怠思想,在岗一分钟,就应尽责60秒,始终以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组织而言,要强化和规范对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的管理。立足干部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需要,为“二线”干部提供合适岗位,让其在“一线”再建新功。(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张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