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百岁老兵郭宏光:戎马半生铭初心 歌声依旧颂党恩
2025-10-21 16:49:18   
2025-10-21 16:49:18    来源:宁夏新闻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近日,一首嘹亮的红歌回荡在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贺兰山农牧场枸杞队的农家小院里。百岁老兵郭宏光扶着板凳,站在自家门前,用饱含深情的歌声送别前来采访他的记者,沙哑却有力的旋律里,满是跨越世纪的赤诚,在场众人无不被这份真挚动容。

  这位历经战火淬炼、见证时代巨变的老党员,虽因战争伤痛导致身形佝偻,却依旧精神矍铄。采访时谈起当年的战斗往事,郭宏光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连续讲述一个小时仍神采奕奕,话语中满是对党的忠诚与对军旅岁月的深情。讲到激动处,老人会情不自禁唱起激昂的军歌,歌声里满是对往昔的追忆。

  郭宏光籍贯山西高平,身份证上登记的出生年份是1927年12月,按此算来已是98岁高龄,但他的实际年龄早已突破百岁,达到102岁。谈及身份证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老人笑着道出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当年特别想和解放军‘同岁’,所以把出生年份报成了1927年。”一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他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情感。

  翻开郭宏光的人生履历,每一页都镌刻着战斗的印记与荣誉的光芒。1945年3月,怀着保家卫国的决心,他穿上军装正式入伍,成为部队的一名战士,从此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同年,在上党战役、同蒲战役的炮火中,他冲锋在前,在枪林弹雨中淬炼初心;1946年,晋南战役、吕梁战役打响,他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因表现突出荣记大功一次;1947年,洛阳战役、灵保战役、平汉战役接连展开,他始终坚守战斗岗位,用热血诠释军人担当;1948年,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他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死守阵地,在炮火轰鸣中筑起胜利防线;1949年,在两广战役中,他再度立下赫赫战功,被渡江战役40师党委授予“特等功臣”证书与奖章。那枚沉甸甸的奖章,至今仍是他最珍贵的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郭宏光的奉献之路从未停歇。1950年,他投身云南剿匪行动,为巩固边疆稳定贡献力量;1956年1月,他响应国家号召,随部队入朝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后勤部,担任建筑部志愿军后勤部助理员。他虽未直面一线厮杀,却日夜坚守后勤岗位,统筹物资调配、保障前线供给,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家国安宁;1958年5月,他随部队凯旋归国,编入9752部队驻守哈尔滨;1962年1月,他重返3057部队,先后担任副科长、科长,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将军人的严谨与担当融入每一项工作。

  1964年11月,国家工业建设吹响号角,郭宏光的人生迎来重要转折。当时,组织原本安排他转业到地方检察院,却因一句“橡胶厂建设需要”,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渥的岗位,主动申请投身工业建设。更令人动容的是,看到橡胶厂建设初期条件艰苦,他又主动向组织提出降低工资标准。此后的日子里,他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同为国家建设挥洒汗水,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在橡胶厂工作期间,他承担党支部工作,先后担任革委会副主任、副厂长,带领大家攻坚克难,为工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直到1994年,67岁的他才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他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国家的革命、建设与发展事业。

  战争年代的伤痛,给郭宏光留下了终身印记——因打仗受伤,他的一条腿常年严重萎缩,导致双腿长短不一,日常行动只能依靠一个板凳支撑着缓慢移动。即便如此,老人从未抱怨,对生活依旧充满热爱与感恩。如今,102岁的郭宏光独自居住在贺兰山农牧场枸杞队的农家小院里。子女们多次提出接他同住,却都被他婉拒:“我身体还行,能自己照顾自己,不给你们添麻烦。”闲暇时,他会在院子里种菜、养鸭,把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阳光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悠闲踱步的鸭子,老人的嘴角总会扬起满足的笑容:“现在的日子多好啊,有党和国家的关怀,有子女的孝顺,我很知足。”

  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再到如今宁静祥和的晚年,郭宏光用跨越世纪的人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他的故事,是一部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代革命先辈“爱党爱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缩影。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军功章、那些回荡在小院里的红歌声,都在诉说着一位老兵对党的无限忠诚,也在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华章。(根据郭宏光本人口述、家属回忆及相关材料整理,宁夏新闻网记者 夏欣 朱敏 文/图/视频)

  【记者手记】

  初见郭宏光老人时,很难想象这位需靠板凳支撑行走的老人,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在建设中勇挑重担。他的一生,历经风雨却始终向阳,满身伤痕却依旧乐观。采访中,他说得最多的话是“感谢党”,唱得最响的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老人用102年的人生告诉我们:“不忘初心”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是贯穿一生的行动。如今,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老人身上那份爱党爱国的赤诚、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褪色。这份精神,既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杜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