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宁夏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发布会上传出信息:“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4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农业660万亩,为建设整省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宁夏平原因黄河滋养而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如今,这份“富庶”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十四五”期间,宁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4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农业660万亩,两项核心指标分别占永久基本农田、农业灌溉面积的80%和61.2%,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为粮食生产“21连丰”筑牢根基。

2024年10月2日,透过无人机镜头从高空俯瞰银川平原,纵横阡陌的农田泛起丰收的金黄,大地犹如一块色彩缤纷的调色盘,收获的情境为这一方沃土披上锦绣妆容。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摄
以“水”为脉,破解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瓶颈,是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破局之策。
宁夏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农业“靠天吃饭”的底色曾十分浓厚。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宁夏始终将“节水”与“增效”绑定,把高效节水灌溉作为重中之重。
在引黄灌区,大规模推广滴灌、喷灌、低压管灌等先进技术,替代传统漫灌方式,让每一方黄河水都能精准流向作物根部;在中部干旱带,通过建设集雨补灌设施、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将“望天收”的旱地改造为“能保收”的良田。昔日“水贵如油”的地块,如今变成了“吨粮田”,让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一开始就找准了发力点。
以“地”为基,推动农田连片化、设施配套化,是宁夏夯实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之举。
过去,宁夏部分农田存在“小块散、碎片化”问题,田埂交错、道路不畅、水利设施老化,既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也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为此,宁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大规模开展土地平整、田块合并、路网修建、沟渠配套等工程,让“巴掌田”变成“连片田”,“望天田”变成“设施田”。
在贺兰山东麓的平罗县,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硬化沟渠纵横交错,农用道路四通八达,大型收割机可自由穿梭,灌溉水通过管道直达田间;在南部山区的固原市,坡耕地被改造为梯田,配套建设的蓄水池和节水灌溉设施,让昔日贫瘠的山坡地种上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数据显示,宁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量比普通农田高出150公斤以上,土地流转率提升30%,既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也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以“技”为翼,融合现代农技与农田建设,是宁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谋。
高标准农田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软件”的赋能。宁夏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农艺+农机+农技”的深度融合,让高标准农田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试验田”和“推广田”。
一方面,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良种繁育等先进农业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区域实现良种覆盖率10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100%,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机械化作业,在连片高标准农田区域配套建设农机服务站点,推广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现代化装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以上,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宁夏还在部分高标准农田试点建设“数字农田”,通过安装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灌溉控制等智能设备,实现农田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在吴忠市的数字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土壤湿度、作物长势,远程控制灌溉设备,真正实现了“科技种田”。
塞上江南有“粮”策,高标准农田建奇功。1140万亩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66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是破解资源约束的“金钥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指标,是践行农业现代化的“成绩单”。当前,宁夏正朝着建设省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目标迈进,这份“塞上‘粮’策”必将孕育更多“农田奇功”,让“塞上江南”的粮仓更满、农民更富、农业更强,为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宁夏经验”。(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