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杨兆莲 文/图)“社会救助关系群众冷暖、连着民心向背。”在宁夏,“十四五”期间,这项饱含温度的民生事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救助不再仅仅是“发钱保吃饭”,而是转向了涵盖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综合性保障体系。记者10月23日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宁夏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民生领域成果发布会上获悉,我区通过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已为常态化保障的43.5万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以及21.5万残疾人、0.5万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织就了一张更加精准、高效、温暖的兜底保障网。

据自治区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正清介绍,制度体系建设是“十四五”期间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石。随着《自治区社会救助条例》的颁布实施,宁夏迈入了全国救助立法的“第一方阵”。以此为核心,自治区先后出台了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等顶层设计文件,并印发了城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6个具体认定办法。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宁夏的社会救助实现了重要转型:救助对象从原先主要面向低保户和特困户,拓展至覆盖低收入家庭;救助方式也从过去单一的物质资金帮扶,积极探索向“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转型,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保障水平直接关系到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十四五”期间,宁夏累计下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高达135.9亿元,为各项救助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坚实支撑。

宁夏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正清就“十四五”期间宁夏在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方面相关情况答记者问。
如何确保救助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公平地送达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群众手中?宁夏的答案是: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双管齐下。通过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与回流,运用“大数据比对”初步筛查,再结合基层工作人员的“铁脚板摸排”实地核实,实现了救助群体的精准认定。同时,指导各地建立了“精准认定、分层管理、动态监测、因需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的闭环运行机制。这意味着,一旦被系统识别或主动求助,一个家庭就会触发一条量身定制的“救助链”,确保各项政策能根据其实际需求精准推送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