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浪潮与国际毒潮双重冲击下,我国青少年正面临着一场无声的危机——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的滥用威胁。这些披着“合法外衣”的物质,正悄然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美好的青春年华推向危险的边缘。
曾几何时,毒品预防教育聚焦于海洛因、冰毒等传统毒品。然而当前,毒品滥用形势已发生结构性变化,麻精药品和未列管成瘾性物质走上前台,成为青少年群体的主要风险所在。依托咪酯、右美沙芬、曲马多等物质在青少年群体中快速扩张,“笑气”、亚硝酸酯类物质在娱乐场所悄然流行。这些物质要么属于合法药物,具有一定可获得性;要么不受禁毒法律管控,对辨别力不足的青少年具有相当大的蛊惑性。
麻精药品具有双重属性。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合法场合,它们是治病救人的良药;但一旦被滥用,就与海洛因、冰毒一样,会给人带来毁灭性伤害。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滥用这些物质可能导致成瘾、焦虑抑郁、暴力行为,甚至危及生命。更令人忧心的是,互联网的普及拓展了青少年接触涉毒信息的渠道,而一些网络游戏、社交媒体中隐蔽的毒品信息,更让青少年防不胜防。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们迫切需要构建全方位的防护体系,而认知教育是整个体系的第一道防线。许多青少年正是在对麻精药品危害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在好奇心与不良信息诱导下,一步步陷入滥用深渊。因此,学校应将麻精药品预防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帮助青少年认清其“良药”与“毒药”的双重属性,了解滥用后果,将防范知识深植心中。
抵制诱惑是守护青少年健康的关键行动。新型成瘾物质善于伪装,“无害”“提神”“减肥”等谎言极具迷惑性;“上头电子烟”、伪装成零食的毒品更是暗藏陷阱。青少年需要学会识别这些伪装,面对诱惑勇敢说“不”。同时,执法部门也应加大对涉毒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全国法院毒品案件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和2024年修订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已为执法工作提供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现在需要的是严格执行,斩断毒品传播链条。

防护体系的构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发现异常及时介入,以爱为盾守护孩子身心健康。学校应加强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的理念。网络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净化网络空间,阻断不良信息传播。正如今年6月,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等七部门共同发起的倡议所强调的“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有助于防范网上涉毒风险。”
青春如花,不应被毒品摧残;未来如歌,不应被毒魔打断。防范青少年滥用成瘾性物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提高青少年个体的识毒辨毒拒毒能力,需要家庭、学校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全民行动,共同阻断不良信息传播,科普禁毒知识。让我们携手同心,筑牢禁毒防线,守护青少年在阳光下健康成长,让青春在无毒的环境中绽放绚丽光彩。(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