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银川民政“十四五”答卷:暖心服务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2025-10-27 23:30:22   
2025-10-27 23:30:22    来源:宁夏新闻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十四五”以来,银川市民政系统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从群众最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在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儿童福利、社会组织管理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构建“15分钟养老圈”,托起幸福晚年

  养老服务是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银川市持续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养老服务设施996个,形成“市县有平台、镇街有中心、村居有站点”的立体化服务网络。通过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同时,创新推出“物业+养老”“文化+养老”等嵌入式服务模式,探索“短托养老”“互助养老”等新形态,切实提升了居家养老的生活品质。医养结合模式也持续深化,全市已有18家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成功获批国家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为老年人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社会救助“精准快”,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在社会救助方面,银川市构建起分层分类、城乡统筹、高效便捷的救助体系。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20元提高至765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4660元提高至7260元。近五年来,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0.58亿元,临时救助金6339.9万元,惠及大量困难群众。此外,通过“救助通”小程序、“暖心民政服务一张卡”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救助事项“指尖办”“就近办”,并通过数据共享建立低收入人口预警监测机制,实现了“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极大提升了救助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专项服务“有温度”,便民利民水平再升级

  基本社会服务也在持续优化升级。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不断提高,覆盖率达100%;婚姻登记实现“全市通办、全区通办、跨省通办”三个100%,并积极推动婚俗改革,倡导文明新风;殡葬改革深入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机制惠及千家万户;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儿童之家覆盖率达95.27%,为特殊困难儿童筑起温暖防线。每一项服务的细微之处,都彰显着城市的温度与关怀。

  社会组织“添活力”,区划地名“留住乡愁”

  社会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区划地名工作科学严谨。全市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双孵化”模式培育80家社会组织,有效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十四五”以来累计募集慈善款物6800余万元,打造了多个知名公益品牌。同时,地名文化建设也成果丰硕,安装12万余块二维码门牌方便民众生活,推出《银川地名故事》广播专栏、编纂出版《银川历史地名考》,让地名成为传承文化、留住乡愁的载体。

  回顾“十四五”,银川民政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回应了百姓期盼;展望未来,全市民政系统将继续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银川篇章贡献更多民政力量。(宁夏新闻网记者 闫文丽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