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骤降的气温有了初冬将至的寒意,但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设施农业园区却是一派暖意融融的景象。一排排序列整齐的温棚内,辣椒枝头挂满了白色的小花,番茄藤蔓郁郁葱葱,黄瓜、豆角挂满枝头。

“这棚黄瓜昨天刚摘过一茬,现在又能摘几筐。看看这品相,配得上最近升温的价格。”扁担沟镇利原村设施农业土专家李聚仁握着手中的黄瓜,笑着告诉记者,他每天除了侍弄自己种的一棚黄瓜和一棚西红柿,还要抽时间到村里其他种植户的大棚做蔬菜种植技术指导,根据棚里蔬菜的长势,指导棚主修枝剪叶,施肥间苗。
李聚仁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棚蔬菜的年收入大约5万元,他种了2个棚,加上种植技术指导费2万元,自己的年收入达到12万元,加上妻子在吴忠市学东农业科技推广有限公司打工的年收入3万元,两人15万元的年收入让一家人的生活有滋有味。比起20年前在固原老家广种薄收的日子,强了几十倍。

在利原村,像李聚仁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他们曾经在山区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后来依托设施农业发展,将日子越过越好。
扁担沟镇作为宁夏生态移民乡镇,曾因土地零散、沟壑纵横,致使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为了让这片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利通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项目资金,集中连片建设了数百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和大型拱棚,让设施农业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利原村现有56座大棚,其中18座租赁给吴忠市学东农业科技推广有限公司种植,38座大棚由该村24户脱贫户居民种植。”扁担沟镇利原村党支部书记马学进向记者介绍,利原村通过建立“支部+企业+合作社+移民”的联农带农机制,在确保移民群众稳定增收的同时,不仅解决了几名村民固定就业,还在育苗、移栽、采摘等农忙时节的临时用工累计达到2000人次,每人3000多元的月收入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
利源村大棚蔬菜因品种优良、口感清脆赢得了市场青睐,西红柿、辣椒、黄瓜、豆角等热销宁夏红寺堡及周边蔬菜市场,打通了“从田间到市场”的产销链条,每年为村集体带来7.2万元的经济收入,让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也为利原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样,以设施农业为发展主体的渔光湖村曾因缺乏专业运营能力,致使温棚资源未能充分发挥效益,后来以“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将村集体的64座标准化温棚出租给吴忠市学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有限公司运营,不仅激活了村集体资产效能,也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当了大半辈子农民,我最熟悉的活计都在地里,现在每天到温棚里干些育苗、移栽、采摘、打包的活儿,一个月3000元的收入,活不累,还能为一家人准备一日三餐。”扁担沟镇村民马桂花笑着说,这种在家门口务工的岗位,很适合自己。
据了解,吴忠市学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有限公司秉持“产业发展惠及村民”的理念,针对温棚种植全周期需求,从日常管理、生产攻坚、技术辅助等,定向为渔光湖村及周边村民开发务工岗位,让有长期务工需求的人收入更稳定,也让无法外出的留守妇女和中老年村民灵活务工有收入,形成“技能无门槛、就业有保障”的带动效应,真正让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如今,这条由设施农业“铺就”的致富路,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使扁担沟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能,为乡村振兴写下更加精彩的注脚。(宁夏新闻网记者 胡琴 文/图)